Friday, April 30, 2010

关于六根清净与四大皆空

关于六根清净与四大皆空




四大:构成器世间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故器世间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大,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大。

<<圆觉经>>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根是根,识是识,不可混淆。根因能触尘而生识,因能生之故,所以称之为根。这六根分别触六尘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意根在大乘里也叫末那。

六根六尘六识构成佛法中经常见到的名相:十八界。这也是佛法最基本的名相。



1, 眼根------视觉神经。对色相

2, 耳根------听觉神经。对声相

3, 舌根------味觉神经。对味相

4, 鼻根------味觉神经。对香相

5, 身根------触觉神经。对触相

6, 意根------思维神经。对法相





所谓六根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接收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光有大脑没有六根不行,而有了六根没有大脑也不行,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特别落后,人类对自身生理构造处于一知半解,根本不知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所以只注重六根而乎略了大脑的存在与功能。

那什麽叫六根清净呢?一个休学者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先说眼根清净,佛教里有一句术语叫色相,色相指的是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和形相,我们看东西要是被它外表的颜色和形相所迷惑,眼根就不净了,要透过现相看其本质,要由表及里,入木三分。

下面举一个很不恰当又很切合实际的例子,比如我们看一个美女,虽然外表很漂亮美丽,通过感观(眼根)使我们身心愉悦,但我们同时还要想到;美与丑的差别在哪里,啊,原来如此,睫毛还是那个睫毛,只是长了一些,眼睛还是那个眼睛,只是黑一些,亮一些,大一些。皮肤还是那个皮肤,只是白析些,丰满些。至于内里肉体与骨骼都相差无几。想到这里,我们对美的诱惑与痴迷立马烟消云散了。

看人是这样,看其它物体也是如此,有一次马路上来了一辆三轮车卖土豆的,人们围过来,说长道短百般挑剔,有人说这土豆太小了,卖土豆的小伙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大伙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小伙说;“这还小?这还得切碎了吃呢!”正是如此,土豆不管大小里面都是淀粉,你买再大的土豆也不能整吞下肚,都要切碎了嚼烂了方能下咽与吸收,小伙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给那些眼根不净的人指点了迷津,这就告诉我们看人,看物,看事不要光看外表,光看外表眼根就不净,就痴迷。

下面再说耳根,耳朵是大脑感受外界声音的器官,外界声音通过外耳道、鼓膜、蹬鼓、耳蜗传到听觉神经产生听觉。人的听觉感知范围大约在每秒20——20000次,低于20为次声波,高于20000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科学家推断;在人内耳听觉神经束上,大约有两万颗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当外界不同频率的空气波传入内耳时,便会引起相应神经纤维的共振,人就能分辨出声因来。这种把物理学和生理学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论断,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令人折服。

自然界的声音大至分两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噪音,而语言又分两种,褒和贬。褒义的,赞美的,奖赏的语言听了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贬义的,谩骂的,诅咒的语言听了就会伤心,愤怒与仇恨。

那么同样是空气波,好话和坏话都是人们自己界定的,也就是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设下了许多无形的大网,人的一生就在这个网中钻来钻去,至死也钻不出这个圈。

我们明白了语言是一种空气波以后,而好话赖话又是 人们自己规定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坏话,无力反驳又不想反驳时,就要想到它是一种空气波,当做耳傍风,如清风过耳,不预理睬,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耳根清净了,古人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理念正好和佛法的六根清净不谋而合。

当然,我们讲六根清净不是要把佛教徒都变成瞎子、聋子和白痴,但在必要时必需做这样的傻瓜,至少要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羁绊,才能超凡脱俗,成为活佛,这不仅是长寿秘诀,养生之道,也是为人之本。

六根清净就是洁身自爱,清心寡欲。寡欲就是清除和减少欲望,不为金钱所左右,不为名利所动摇,不为美食所诱惑,不为美色所倾倒。因为欲望是无底洞,人身上最大的“器官”就是欲望,最小的则是胃口,欲望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飘渺的幻想,欲望会使你整天情绪紧张压抑,使你的内分泌失调紊乱,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癌细胞等乘虚而入,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为了功名利禄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半路夭折,又有几多隐者卧居深山怡养天年。

至于后面的四根,内容囊括了味觉神经和触觉神经以及思维功能,其原理和上面讲的大同小异,

这里就不在赘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