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若佛菩萨再来,身分一暴露就要走,否则就是冒充的。请问为何很多活佛都说他们第几世转世,活佛转世是真的吗?为什么他们身分暴露又不走?
答:你这个问题问的不错。转世不希奇,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不是转世来的。你有前世,你在六道搞轮回,那你怎么不是转世来的?所以活佛转世是正常的,他是人!活佛,那个佛是名字位佛,他是不是真的佛?那就很难讲了。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有这个疑问,我请教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是活佛,那是大活佛不是小活佛,章嘉大师。我们知道在中国边疆上大活佛,四个,这四个人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他们是师兄弟四个人,生生世世转世,统治四个地区。诸位晓得,现在就是西藏,前藏是达籁,后藏是班禪;还有两个大家疏忽了,蒙古(外蒙跟内蒙),外蒙,哲布尊丹巴,内蒙就是章嘉,他们四个人。
我的老师就是章嘉大师,所以我刚刚学佛的时候请教他,我说:你转世是不是真的?老师对我们非常好,也非常开明,我们提出这个疑问,所以老师告诉我,他说应该在前三世这转世可能是真的。他是第十九世,所以他就讲,大概四、五世之后就不是真的。这个说法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佛菩萨转世到这个世间来,众生要有福!众生没有福,佛菩萨来干什么?来给众生造罪业的?那众生不是更可怜?这是很有道理。我们都要想善跟善相感应,恶跟恶感应。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佛菩萨住世,没有圣贤人,这是众生没福报。如何能感应?我们能断恶修善就会感应佛菩萨应化,感应圣贤出世,这才讲得通。
可是老师告诉我们,他说后来他是很多灵童里面去挑选的,被选出来之后,这些灵童都是很聪明、都很有福报的,才会当候选人。选出来之后,他得到最好的教养;换句话说,这第一流的老师都来帮助他、都来教导他。他说如果他真正好好受教,他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这讲得就合情合理。这些活佛值不值得我们尊重?值得,他受的教育太好了,我们想找这些老师找不到,他那些好老师都要辅导他,都有责任教他,所以这就非常非常的难得。
想到这个地方,所以我常常想到,我们民主的社会比不上从前的帝王,什么道理?民主的国家领导人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他是不是受过国家第一等的教养?不见得。但是从前帝王选的继承人,太子,是国家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教导他,不一样!换句话说,他在全国,那真的受到第一等的好教育。他如果真正能够接受传统、接受老师的教诲,他一定是个好领导人,他对于全国人民,他是真的认真负责。
如果我们去看看历史,清朝距离我们最近,你看看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他们留下来的批公文的批文,他们自己这些言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真的是负责任。别人有个建议送给他,他考虑得很周到,如果这个建议对皇室有好处,对人民不好处,没有什么大的利益,他的批文说:我要照你这样做,后人会骂我。这些东西我看得很多,所以我觉得那这个领导人比现在不一样,他一定要负责任,一定要把底下,就是传承的人一定要培养好。如果下一代要是培养不好,他的政权就被别人推勫,就被别人取而代之,他知道。所以这皇子皇孙的教育,那是比什么都重要。在民主国家里面,选出来的这些领导人没有受过这么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从这一点看,很多人问我,我是赞成君主不赞成民主,我觉得君主比民主好。
这就是现在一般讲活佛,要知道,他要是真正能够不贪图名闻利养,他的修行就比别人要殊胜,这是肯定的;如果起了名利心,那他就走下坡。这你细心去观察就知道。(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三 2006/8/4)
Friday, April 30, 2010
既然有护法神,为何还会着魔
问:“有人学佛很认真,甚至于还讲经说法,劝别人看破放下,还都讲得不错,真的是福慧双修,照理说,应该都是有护法龙天保护着,为什么还会着魔?这个事有方法避免吗?”
答:你说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就有,实在讲是相当不容易的。天台大师讲,天台大师是智者大师,他写的那几个字我看过:“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两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能说,自己本身做不到,占多数,着魔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人,他有魔障。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连悟达国师都遭魔障;在《楞严经》里面开头就看到,阿难尊者遭魔障。想想原因在哪里?“能说不能行”。“能说又能行”,决定不会着魔。护法神只是从外面保护,你里头有心魔,心魔会勾结外面的魔,内外勾结,护法神也没办法。这个事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楞严》里面讲五十种阴魔,内外我们要辨别清楚。念佛人有一个好处,至心念佛,一心称念,一心就是至心,决定不会着魔。
一般学佛的同修,着魔我们也见过很多。着魔最主要的原因,喜欢感应、喜欢神通。我遇到过很多,我就问他:“是不是对于感应、神通很喜欢?”他说:“是的。”这是着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真正学佛的人不求感应、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实念,参禅的人老实参,魔就不得其便,这个道理要懂。(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53)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著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陈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净所致。有此两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灭,不能为害。此后功夫,因是反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答:你说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就有,实在讲是相当不容易的。天台大师讲,天台大师是智者大师,他写的那几个字我看过:“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两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能说,自己本身做不到,占多数,着魔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人,他有魔障。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连悟达国师都遭魔障;在《楞严经》里面开头就看到,阿难尊者遭魔障。想想原因在哪里?“能说不能行”。“能说又能行”,决定不会着魔。护法神只是从外面保护,你里头有心魔,心魔会勾结外面的魔,内外勾结,护法神也没办法。这个事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楞严》里面讲五十种阴魔,内外我们要辨别清楚。念佛人有一个好处,至心念佛,一心称念,一心就是至心,决定不会着魔。
一般学佛的同修,着魔我们也见过很多。着魔最主要的原因,喜欢感应、喜欢神通。我遇到过很多,我就问他:“是不是对于感应、神通很喜欢?”他说:“是的。”这是着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真正学佛的人不求感应、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实念,参禅的人老实参,魔就不得其便,这个道理要懂。(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53)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著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陈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净所致。有此两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灭,不能为害。此后功夫,因是反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度众生要从家庭开始
问:弟子深感“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但父母是极希望儿女能成家立业。百善孝为先,若坚持不依从的话,令父母忧虑烦恼,是否是大不善?
答:这个倒不一定,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劝导你的父母,要把宇宙人生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世间父子兄弟的关系,佛经上讲的清楚,关系是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关系不会变成一家人,所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现在这个社会,诸位看中国、外国都一样,儿女不孝,兄弟不和,什么原因?怨憎会。你细细观察,这个业因很清楚、很明显,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人,我们跟人往来,是不是常常有布施恩惠?我要不布施恩惠,哪来的孝子贤孙?我对人都存有戒心,都常常动别人的主意,想占人的便宜,好,那你的儿女都是冤亲债主,都是来报怨的,都是来讨债的。
佛法读多了你就明了,现在社会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它有道理在。不像从前,从前人确实是处处能够舍己为人,处处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帮人家的忙,所以他的儿孙贤孝。为什么?人家受他恩惠,再投胎到他家里去,报恩来的,还债来的,挣钱供养老人,还债来的。现在不是,现在是报怨来的、讨债来的,你说多可怕!讨债你给他少了,给他少他要杀你。你看去年,有个同学告诉我,四川那边发生一个案子,好像是十三岁的一个女孩,把父母杀掉了。用毒药,她做饭,饭里下毒,先把父亲害死,过了大概不到一个星期之后又把母亲毒死。以后这个案子,因为她是穷人,家里很贫寒,所以也没有人注意,草草的埋葬了。
埋葬之后,她的姨妈来看,很可怜,就到坟上上坟。看到她供的一碗饭,供完之后这个女孩子就把饭倒在旁边,一点恭敬心没有,她就感觉得很怀疑,她就告到警察局去,来调查。调查之后,两个都是中毒,就问这个女孩子,她就说出来,是她干的。问她为什么干这个事情?她想买个手机,她父母有保险,她就可以领保险金买个手机,父母的保险金两个人合起来一万多块钱。十三岁,报怨,讨债!
像这种事情,中国很多,外国也不少。我六月份到巴黎,那边同学告诉我,两个星期之前,巴黎有个十四岁小孩把父亲杀了。我到伦敦,那边告诉我,有个弟弟把哥哥杀了,天天有,在这个世界上。这种事情以前很少听到,现在几乎隔个一两天一定会有一桩这样的事情。我当时给同学们说,我说这个世界麻烦大了!十年之后,每天你会发现有好几桩;二十年之后,每天可能有一、二百件这种事情。人跟人见面没有恩情,都是怨恨,都是不平,这个社会怎么得了!这个世界不能住了。
所以西方人讲世界末日,我说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毁灭,也不是核武战争,人的思想变了。没有道德,没有仁义,没有情义,起心动念都是怨天尤人,这就叫世界末日。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谁会杀害你?说不定就在你家里面,就是你身旁的人,你说这怎么得了!今天到处讲防止恐怖分子,现在恐怖分子就是你儿子、就是你孙子,你怎么办?你怎么防法?这就叫世界末日。所以今天在全世界,伦理道德的教育非常的迫切,再不积极提倡,我讲如果再过五年之后再提倡,神仙都救不了,没法子了。这使我们做得这么积极,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你们手上都有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就是我们所想到的拯救这个社会,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份资料我在六月介绍给布希总统,我跟他见了面,提到美国青少年犯罪非常严重,听到真是可怕。美国有个小学老师隆·克拉克,后面最后一篇是他的东西,五十五条,他用这个在学校教小朋友,教的很有效果,总统召见三次,可见得美国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我就告诉他,我说中国有《弟子规》,佛法里头有《十善业道》,比这个五十五条内容还丰富。我介绍给他,提供给他做参考,希望要真的认真好好去做,这个不做,真的世界上充满了危机。
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搞反恐运动,怎样来反对恐怖分子,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我在美国有人问我,到哪一天我们社会才恢复安定?我就想恐怕三百年都没有办法做到。防不胜防,你怎么防法?那个地方是恐怖分子的根据地,你把它消灭掉,消灭掉他投胎到你家里来,你怎么办?你怎么防法?在中国史书上有记载,方孝孺,就是他的曾祖父所杀的那个蛇投胎来报仇。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叶赫那拉氏这个族群被清灭掉之后,它的酋长对天发誓,我族里剩下一个女儿也要报仇。所以清朝最后还是断送在她手上,他的誓愿还是兑现了。怨只能化解,不能对立,不能报复,你报复来,他报复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不是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要化解,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办法。
化解,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联合国开世界和平会议不知道开多少次,从七0年开到现在,三十五年了,世界愈开愈乱。参加大会的这些学者专家我认识很多,对这个都没有信心,信心都丧失掉了,真的是所谓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没有人去照做,哪个政府听你的话?可是联合国在这上面,你看用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年投入多少,得不到效果。所以我告诉教科文组织,开会不如办班。我这次到巴黎,办了三天《弟子规》的讲席,一天五个小时,三天十五个钟点,讲《弟子规》。来听讲的人有六百多人,欢喜!真得受用。联合国也有官员来参加,我说你看看,比开会好,比开会有效果。所以我在推动这个工作,我还希望我们的班到美国去讲几次。我也把美国这位教师也把他找到,我们可以做交流,合作来搞,因为他对这个非常热心,这是真正解决问题。
《楞严经》上这两句话讲得是非常正确,“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个尘是讲六道轮回。你还有这个念头,这是六道轮回的根,必须把这个念头拔除你才能超越六道,这很有道理。你要跟父母讲清楚,你还希不希望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每况愈下,不是往上面转,往下面转。你仔细看看我们现前社会,我常常跟人家讲,十年十年做个比较,你就会看得很清楚。我八十岁了,我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四十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是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三十年,以往我每年到香港住一个月,讲一个月,当中大概中止了六、七年,我在外国。所以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很欢喜,我来参加回归的典礼。我是一个人来的,没有想到觉光法师他们知道了,他们在大会里面还给我留了个座位,我不知道,我没去,我是从电视上看这个节目。这边老同学见了面就邀请我:法师,再回来吧!所以我们讲经就又继续了。
现在看到灾难很多,所以讲大经,化解人心就是化解灾难,肯定有帮助。好在现在我们自己有网路,我们自己有卫星,网路是同时上网,全世界可以看到;卫星经过后来的制作,就是字幕打进去,我们就上卫星,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这个对于化解冲突确实有帮助,我们天天在劝,天天在教,天天在帮助大家。这个世间不要再留恋了,有生之年在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好事,最好的好事,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修法布施!希望大家都觉悟、都回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样的人愈来愈多,这社会灾难就可以化解。
佛在经上讲的很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思想善恶与整个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做了证明,证实确实正确的。我们的念头善,环境都变善,像磁场就变善了;我们的念头不善,磁场不善,这个要知道。所以,能够以清净身心来修行,比什么都好,这无量无边的功德。度众生,首先就度自己父母,自己父母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人?家人都度不了,怎么度别人?所以度众生要从家庭开始。(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七 2005/9/30)
问:有一位同修学佛很虔诚,但是她的丈夫不相信因果,欲望很重,对私人生活非常重视,想过两人世界生活。做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如何面对?
答:劝他学佛,你学佛了,常常把佛法的道理讲给他听,把佛法里头因果讲给他听,你把他当做你度化众生第一个对象!这不是很好吗?(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八 2005/10/7)
答:这个倒不一定,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劝导你的父母,要把宇宙人生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世间父子兄弟的关系,佛经上讲的清楚,关系是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关系不会变成一家人,所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现在这个社会,诸位看中国、外国都一样,儿女不孝,兄弟不和,什么原因?怨憎会。你细细观察,这个业因很清楚、很明显,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人,我们跟人往来,是不是常常有布施恩惠?我要不布施恩惠,哪来的孝子贤孙?我对人都存有戒心,都常常动别人的主意,想占人的便宜,好,那你的儿女都是冤亲债主,都是来报怨的,都是来讨债的。
佛法读多了你就明了,现在社会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它有道理在。不像从前,从前人确实是处处能够舍己为人,处处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帮人家的忙,所以他的儿孙贤孝。为什么?人家受他恩惠,再投胎到他家里去,报恩来的,还债来的,挣钱供养老人,还债来的。现在不是,现在是报怨来的、讨债来的,你说多可怕!讨债你给他少了,给他少他要杀你。你看去年,有个同学告诉我,四川那边发生一个案子,好像是十三岁的一个女孩,把父母杀掉了。用毒药,她做饭,饭里下毒,先把父亲害死,过了大概不到一个星期之后又把母亲毒死。以后这个案子,因为她是穷人,家里很贫寒,所以也没有人注意,草草的埋葬了。
埋葬之后,她的姨妈来看,很可怜,就到坟上上坟。看到她供的一碗饭,供完之后这个女孩子就把饭倒在旁边,一点恭敬心没有,她就感觉得很怀疑,她就告到警察局去,来调查。调查之后,两个都是中毒,就问这个女孩子,她就说出来,是她干的。问她为什么干这个事情?她想买个手机,她父母有保险,她就可以领保险金买个手机,父母的保险金两个人合起来一万多块钱。十三岁,报怨,讨债!
像这种事情,中国很多,外国也不少。我六月份到巴黎,那边同学告诉我,两个星期之前,巴黎有个十四岁小孩把父亲杀了。我到伦敦,那边告诉我,有个弟弟把哥哥杀了,天天有,在这个世界上。这种事情以前很少听到,现在几乎隔个一两天一定会有一桩这样的事情。我当时给同学们说,我说这个世界麻烦大了!十年之后,每天你会发现有好几桩;二十年之后,每天可能有一、二百件这种事情。人跟人见面没有恩情,都是怨恨,都是不平,这个社会怎么得了!这个世界不能住了。
所以西方人讲世界末日,我说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毁灭,也不是核武战争,人的思想变了。没有道德,没有仁义,没有情义,起心动念都是怨天尤人,这就叫世界末日。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谁会杀害你?说不定就在你家里面,就是你身旁的人,你说这怎么得了!今天到处讲防止恐怖分子,现在恐怖分子就是你儿子、就是你孙子,你怎么办?你怎么防法?这就叫世界末日。所以今天在全世界,伦理道德的教育非常的迫切,再不积极提倡,我讲如果再过五年之后再提倡,神仙都救不了,没法子了。这使我们做得这么积极,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你们手上都有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就是我们所想到的拯救这个社会,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份资料我在六月介绍给布希总统,我跟他见了面,提到美国青少年犯罪非常严重,听到真是可怕。美国有个小学老师隆·克拉克,后面最后一篇是他的东西,五十五条,他用这个在学校教小朋友,教的很有效果,总统召见三次,可见得美国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我就告诉他,我说中国有《弟子规》,佛法里头有《十善业道》,比这个五十五条内容还丰富。我介绍给他,提供给他做参考,希望要真的认真好好去做,这个不做,真的世界上充满了危机。
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搞反恐运动,怎样来反对恐怖分子,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我在美国有人问我,到哪一天我们社会才恢复安定?我就想恐怕三百年都没有办法做到。防不胜防,你怎么防法?那个地方是恐怖分子的根据地,你把它消灭掉,消灭掉他投胎到你家里来,你怎么办?你怎么防法?在中国史书上有记载,方孝孺,就是他的曾祖父所杀的那个蛇投胎来报仇。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叶赫那拉氏这个族群被清灭掉之后,它的酋长对天发誓,我族里剩下一个女儿也要报仇。所以清朝最后还是断送在她手上,他的誓愿还是兑现了。怨只能化解,不能对立,不能报复,你报复来,他报复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不是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要化解,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办法。
化解,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联合国开世界和平会议不知道开多少次,从七0年开到现在,三十五年了,世界愈开愈乱。参加大会的这些学者专家我认识很多,对这个都没有信心,信心都丧失掉了,真的是所谓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没有人去照做,哪个政府听你的话?可是联合国在这上面,你看用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年投入多少,得不到效果。所以我告诉教科文组织,开会不如办班。我这次到巴黎,办了三天《弟子规》的讲席,一天五个小时,三天十五个钟点,讲《弟子规》。来听讲的人有六百多人,欢喜!真得受用。联合国也有官员来参加,我说你看看,比开会好,比开会有效果。所以我在推动这个工作,我还希望我们的班到美国去讲几次。我也把美国这位教师也把他找到,我们可以做交流,合作来搞,因为他对这个非常热心,这是真正解决问题。
《楞严经》上这两句话讲得是非常正确,“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个尘是讲六道轮回。你还有这个念头,这是六道轮回的根,必须把这个念头拔除你才能超越六道,这很有道理。你要跟父母讲清楚,你还希不希望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每况愈下,不是往上面转,往下面转。你仔细看看我们现前社会,我常常跟人家讲,十年十年做个比较,你就会看得很清楚。我八十岁了,我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四十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是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三十年,以往我每年到香港住一个月,讲一个月,当中大概中止了六、七年,我在外国。所以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很欢喜,我来参加回归的典礼。我是一个人来的,没有想到觉光法师他们知道了,他们在大会里面还给我留了个座位,我不知道,我没去,我是从电视上看这个节目。这边老同学见了面就邀请我:法师,再回来吧!所以我们讲经就又继续了。
现在看到灾难很多,所以讲大经,化解人心就是化解灾难,肯定有帮助。好在现在我们自己有网路,我们自己有卫星,网路是同时上网,全世界可以看到;卫星经过后来的制作,就是字幕打进去,我们就上卫星,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这个对于化解冲突确实有帮助,我们天天在劝,天天在教,天天在帮助大家。这个世间不要再留恋了,有生之年在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好事,最好的好事,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修法布施!希望大家都觉悟、都回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样的人愈来愈多,这社会灾难就可以化解。
佛在经上讲的很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思想善恶与整个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做了证明,证实确实正确的。我们的念头善,环境都变善,像磁场就变善了;我们的念头不善,磁场不善,这个要知道。所以,能够以清净身心来修行,比什么都好,这无量无边的功德。度众生,首先就度自己父母,自己父母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人?家人都度不了,怎么度别人?所以度众生要从家庭开始。(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七 2005/9/30)
问:有一位同修学佛很虔诚,但是她的丈夫不相信因果,欲望很重,对私人生活非常重视,想过两人世界生活。做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如何面对?
答:劝他学佛,你学佛了,常常把佛法的道理讲给他听,把佛法里头因果讲给他听,你把他当做你度化众生第一个对象!这不是很好吗?(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八 2005/10/7)
只听经读经,而不能依教奉行,不得佛法利益
问题:我是一名青海省牧区的女孩,长病在家休养。本来学佛后病情稍缓,但后来吃肉,病情加重,神智不清。参加超度法会希望化解冤仇,但冤亲债主不同意,身心很痛苦,又拖累双亲。求老法师开示,如何使我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多听经,多听经、多读经,依教修行,就能够化解怨结。你只听、只读,不能够依教奉行,没有用处,你的冤亲债主绝对不会原谅你,一定要自己真正去做。这桩事情,你们可以去看《了凡四训》,去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现在有不少同修很用心,想把《俞净意遇灶神记》制作成连续剧。前二个星期我看了一个剧本,台湾同修做的。前天国内同修也有个剧本送来,我昨天一天,今天一上午,把它看完,总共有六集,写得很好,尤其是后半段,很感动人。
怎样改造命运?我相信你们所有的这些业障不会比俞净意更严重,他那么样重的业障都能够化解。我相信我们同学所遇到的障碍,你要能够有了凡先生、俞净意那么样认真学习,改过自新,一定得到佛菩萨加持,冤亲债主的谅解。他知道你回头向善,真正做个好人,我相信他也会修积功德,不会找你麻烦。如果你是假的,不是真干的,那你就没有法子,他不会饶过你的,这个要懂得。所以听经、读经帮助你觉悟。依教奉行才能够消业障,才能够化解怨结。这两样东西你要是读过了之后,你再学《无量寿经》,你再念佛求生净土,效果就不相同了。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做好人,这就有意义,就真正有价值。不要求做大官,不要求发大财,为什么?做官、发财那是命!你命里头没有财,你从哪里发?那是求不来的。但是求学做好人,这个没有问题。孔夫子的学生颜回,真正是贫穷潦倒,可是他有学问,他生活得很快乐。虽然是“一箪食,一瓢饮”,夫子赞叹他,“回也不改其乐”,那就是他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
我们这两天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讲三世轮回的理论与真相。你懂得理论,知道轮回的真相,你就晓得轮回很苦!我们能够在这一生好好的学佛,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个有价值,这才有意义,这一生是永脱轮回。能不能做到?不难做,只要你真正依照佛陀教给你的方法好好去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唐朝时候善导大师说了一句话,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为什么学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那么少?那是他学的不如法,理论不透彻,方法错误,虽然求往生,依旧在造罪业,那就错了。
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善护三业,这个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话就是“十善业道”!而修净业的人,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定是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其他的不必说了,这是头一条。这条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这条为什么做不到?这个我说得很多了,我们没有一个真正善人的基础。经典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弟子规》。你能把《弟子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后你学习十善业就没有问题,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没有《弟子规》,十善业做不到。所以十善业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这净业三福里头头两句落实,然后你才能够学十善业。有十善业的基础,你才真正能够受三皈五戒,要不然三皈五戒全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些年来,我非常重视《弟子规》的学习,无论在家、出家同学,我都叫他要认真学习《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弟子规》,说实在话就是教你学做个好人,就是教你做个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想想这个多重要!(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二 2005/12/23)
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多听经,多听经、多读经,依教修行,就能够化解怨结。你只听、只读,不能够依教奉行,没有用处,你的冤亲债主绝对不会原谅你,一定要自己真正去做。这桩事情,你们可以去看《了凡四训》,去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现在有不少同修很用心,想把《俞净意遇灶神记》制作成连续剧。前二个星期我看了一个剧本,台湾同修做的。前天国内同修也有个剧本送来,我昨天一天,今天一上午,把它看完,总共有六集,写得很好,尤其是后半段,很感动人。
怎样改造命运?我相信你们所有的这些业障不会比俞净意更严重,他那么样重的业障都能够化解。我相信我们同学所遇到的障碍,你要能够有了凡先生、俞净意那么样认真学习,改过自新,一定得到佛菩萨加持,冤亲债主的谅解。他知道你回头向善,真正做个好人,我相信他也会修积功德,不会找你麻烦。如果你是假的,不是真干的,那你就没有法子,他不会饶过你的,这个要懂得。所以听经、读经帮助你觉悟。依教奉行才能够消业障,才能够化解怨结。这两样东西你要是读过了之后,你再学《无量寿经》,你再念佛求生净土,效果就不相同了。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做好人,这就有意义,就真正有价值。不要求做大官,不要求发大财,为什么?做官、发财那是命!你命里头没有财,你从哪里发?那是求不来的。但是求学做好人,这个没有问题。孔夫子的学生颜回,真正是贫穷潦倒,可是他有学问,他生活得很快乐。虽然是“一箪食,一瓢饮”,夫子赞叹他,“回也不改其乐”,那就是他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
我们这两天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讲三世轮回的理论与真相。你懂得理论,知道轮回的真相,你就晓得轮回很苦!我们能够在这一生好好的学佛,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个有价值,这才有意义,这一生是永脱轮回。能不能做到?不难做,只要你真正依照佛陀教给你的方法好好去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唐朝时候善导大师说了一句话,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为什么学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那么少?那是他学的不如法,理论不透彻,方法错误,虽然求往生,依旧在造罪业,那就错了。
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善护三业,这个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话就是“十善业道”!而修净业的人,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定是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其他的不必说了,这是头一条。这条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这条为什么做不到?这个我说得很多了,我们没有一个真正善人的基础。经典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弟子规》。你能把《弟子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后你学习十善业就没有问题,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没有《弟子规》,十善业做不到。所以十善业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这净业三福里头头两句落实,然后你才能够学十善业。有十善业的基础,你才真正能够受三皈五戒,要不然三皈五戒全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些年来,我非常重视《弟子规》的学习,无论在家、出家同学,我都叫他要认真学习《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弟子规》,说实在话就是教你学做个好人,就是教你做个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想想这个多重要!(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二 2005/12/23)
精进佛七只管精进,有贪求感应的心就错了
问:在小道场有十位打精进佛七的居士,三个月下来没有太明显的感应,有时信心动摇,请老和尚开示,增强他们的信心。
答:他一问我就晓得,他们三个月这个心不清净,所以得不到感应。怎么知道他不清净?他提这个问题就知道他心里面的疑虑很杂。清净心念佛,要不要求感应?不需要,有求感应的这个念头,有求佛菩萨显灵的念头,就把你的清净心破坏,就不会有感应。感应是不能求的,自然就产生感应的效果,如果有心求就得不到感应。还有,纵然不求,感应现前生欢喜心,“我们的功夫不错,你看佛菩萨都来加持”,这不是佛菩萨加持,这是魔来加持,魔变化佛菩萨来跟你开玩笑的,说明你们心不清净,心不真诚。如果真的是有诚意、有清净心,什么都不求,一句佛号念到底,亦不怕死,也不贪生,什么时候功夫成熟了佛现前,你请求他带你往生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的;纵然有寿命,你不要了,舍弃掉了,跟佛就走。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有,现在有念佛的同修他也做到了,这不是难事。总要发真诚心,不要有侥幸心,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希求心,这都是杂心,杂心怎么会有感应!(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一0 2009/1/30)
答:他一问我就晓得,他们三个月这个心不清净,所以得不到感应。怎么知道他不清净?他提这个问题就知道他心里面的疑虑很杂。清净心念佛,要不要求感应?不需要,有求感应的这个念头,有求佛菩萨显灵的念头,就把你的清净心破坏,就不会有感应。感应是不能求的,自然就产生感应的效果,如果有心求就得不到感应。还有,纵然不求,感应现前生欢喜心,“我们的功夫不错,你看佛菩萨都来加持”,这不是佛菩萨加持,这是魔来加持,魔变化佛菩萨来跟你开玩笑的,说明你们心不清净,心不真诚。如果真的是有诚意、有清净心,什么都不求,一句佛号念到底,亦不怕死,也不贪生,什么时候功夫成熟了佛现前,你请求他带你往生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的;纵然有寿命,你不要了,舍弃掉了,跟佛就走。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有,现在有念佛的同修他也做到了,这不是难事。总要发真诚心,不要有侥幸心,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希求心,这都是杂心,杂心怎么会有感应!(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一0 2009/1/30)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自己护自己,无须外求)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戒德之人’就是讲持戒道德之人,这是讲两类,一类是持戒,一类是道德。持戒之人必定有道德,道德之人必定持戒,这两种人分不开的。如果讲他们的功行高下,道德之人比持戒之人要高,为什么?戒里头不一定有道,那有小道,没有办法有大道;道里头决定有戒,所谓是有“定共戒”、“道共戒”,我们要晓得。
道德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下面佛在此地具体跟我们说出来,‘道护为强’。“戒德之人,道护为强”,为什么?道德一天一天增长。谁护持他?自己护自己,用戒、用道德来护自己,唯有自己护持自己的法,外面天龙鬼神才来护持你,你自己不护自己的法,求外头人来护持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前面跟诸位说明的,自欺者必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怎么会欺人?欺人的人肯定自欺,就这么个道理。自己果然有道德,不要去求佛菩萨、护法神保佑,不需要求,道德就是自护,那些人看到这种情形自自然然尊敬你,自自然然拥护你,这是真理。护,只要你道德不断向上升,你不要退转,进步得缓慢不怕,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只要不退转这就是精进,你就感得诸天善神拥护,你也自然感得诸佛菩萨护念,使你的道德更加强大,“道护为强”,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天龙鬼神就来服侍你,就来伺候你。
我们一般人讲的感应,‘役使诸天’,天人,役是服役,他来服侍你。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最明显的、众所周知的,像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持戒律的,戒德之人。我们举道宣持戒,戒持得清净,他日中一食,每天到日中的时候,天人来给他送饭,接受天人供养。中国佛教八大宗,这一位是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戒律,在当时高僧大德讲戒律他都去听,只要听到哪里有讲戒律他就去听,传记里头记载他听《四分律》听了二十遍,好学、勤学,哪个地方有法师开坛讲《四分律》,他绝对不空过,怎么苦也得去求学。晚年在终南山结茅篷清修,当然他的行持感动许许多多的人,在当代提起道宣律师,没有人不肃然恭敬的,真具戒德。
……
这一段佛的开示讲得很好。福德之人,依本经的标准后面会说到,我们在此地讲的是通途标准说的,通途标准的意思深广。人不能不修福,五戒是福报,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得的是家庭和合,人家常讲家和万事兴;不妄语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信任,不饮酒得的是智慧,大福报!这意思在后面,偈颂里头都讲到。福德,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修这个因,他得这个果报。绝对不是说自己不要修因,佛菩萨会保佑,会把福报给我,没这个道理。《楞严经》阿难尊者就是有侥幸的心理,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业因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
‘戒德之人’就是讲持戒道德之人,这是讲两类,一类是持戒,一类是道德。持戒之人必定有道德,道德之人必定持戒,这两种人分不开的。如果讲他们的功行高下,道德之人比持戒之人要高,为什么?戒里头不一定有道,那有小道,没有办法有大道;道里头决定有戒,所谓是有“定共戒”、“道共戒”,我们要晓得。
道德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下面佛在此地具体跟我们说出来,‘道护为强’。“戒德之人,道护为强”,为什么?道德一天一天增长。谁护持他?自己护自己,用戒、用道德来护自己,唯有自己护持自己的法,外面天龙鬼神才来护持你,你自己不护自己的法,求外头人来护持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前面跟诸位说明的,自欺者必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怎么会欺人?欺人的人肯定自欺,就这么个道理。自己果然有道德,不要去求佛菩萨、护法神保佑,不需要求,道德就是自护,那些人看到这种情形自自然然尊敬你,自自然然拥护你,这是真理。护,只要你道德不断向上升,你不要退转,进步得缓慢不怕,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只要不退转这就是精进,你就感得诸天善神拥护,你也自然感得诸佛菩萨护念,使你的道德更加强大,“道护为强”,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天龙鬼神就来服侍你,就来伺候你。
我们一般人讲的感应,‘役使诸天’,天人,役是服役,他来服侍你。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最明显的、众所周知的,像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持戒律的,戒德之人。我们举道宣持戒,戒持得清净,他日中一食,每天到日中的时候,天人来给他送饭,接受天人供养。中国佛教八大宗,这一位是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戒律,在当时高僧大德讲戒律他都去听,只要听到哪里有讲戒律他就去听,传记里头记载他听《四分律》听了二十遍,好学、勤学,哪个地方有法师开坛讲《四分律》,他绝对不空过,怎么苦也得去求学。晚年在终南山结茅篷清修,当然他的行持感动许许多多的人,在当代提起道宣律师,没有人不肃然恭敬的,真具戒德。
……
这一段佛的开示讲得很好。福德之人,依本经的标准后面会说到,我们在此地讲的是通途标准说的,通途标准的意思深广。人不能不修福,五戒是福报,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得的是家庭和合,人家常讲家和万事兴;不妄语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信任,不饮酒得的是智慧,大福报!这意思在后面,偈颂里头都讲到。福德,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修这个因,他得这个果报。绝对不是说自己不要修因,佛菩萨会保佑,会把福报给我,没这个道理。《楞严经》阿难尊者就是有侥幸的心理,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业因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
皈依后仍求神问卜信奉外道,天神离远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所以你找巫师、算命问卦、解奏、祠祀邪神,民间迷信,自古有之,这就是举几个例子,迷信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说不尽。如果我们这样作法,‘天神离远’,“天神”是护法神。学佛的同修,无论你在形式上有没有受皈依,有没有受五戒、菩萨戒,那是形式,佛法讲实质,并不重形式,我们真的皈依了,虽然没有受皈依的形式,我真的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放弃我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现在一般讲放弃我自己的见解,放弃我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依照佛的教诲,这个人皈依了,这个人真皈依了。舍弃邪妄,这就是回归、回头,完全依靠佛的教诲,这是依靠,皈、依都有了。
佛在经上教我们不杀生,你从内心里面就把杀的念头断掉,这一条戒你持了;佛教给我们不偷盗,我常说我们丝毫不占别人便宜,这念头没有,这一条戒你持了;不邪淫,甚至不淫,在异性境界接触的时候,绝不动邪念,这条戒也持了。持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受持三皈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你今天不信,对佛法狐疑不信,那麻烦大了!这些护法神、护戒神看到你心一变,他就离开了。他这一离开,麻烦就来了。他离开之后,‘不得善护’,没有善神保护你了。‘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妖魔鬼怪来了,这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身心日夜不安,犹豫、怀疑不定,是因为妖魔鬼怪在你的周边,你的护法神离开了,你的损失太大了。
妖魔鬼怪‘令之衰耗’,你的精神体力一天不如一天,衰了,“耗”是什么?你的钱财浪费了。无论是占卜,或者请道士跟你解奏,或者是祠祀邪神,都要用钱,你的财物损耗了。‘所向不谐’,这是学佛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吉祥如意,原因在此地,你总得要晓得。真正学佛,一定得到吉祥如意。“谐偶”,谐就是和合、如意、调和的意思。你学佛得到的恰恰是相反,不和,里面最重要的是意见不和,在疾病的时候,这种现象倍增,为什么?你的家亲眷属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都认为他的方法好,最后怎么样?把这人治死了,这种事情我们看得太多了。
所以你找巫师、算命问卦、解奏、祠祀邪神,民间迷信,自古有之,这就是举几个例子,迷信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说不尽。如果我们这样作法,‘天神离远’,“天神”是护法神。学佛的同修,无论你在形式上有没有受皈依,有没有受五戒、菩萨戒,那是形式,佛法讲实质,并不重形式,我们真的皈依了,虽然没有受皈依的形式,我真的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放弃我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现在一般讲放弃我自己的见解,放弃我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依照佛的教诲,这个人皈依了,这个人真皈依了。舍弃邪妄,这就是回归、回头,完全依靠佛的教诲,这是依靠,皈、依都有了。
佛在经上教我们不杀生,你从内心里面就把杀的念头断掉,这一条戒你持了;佛教给我们不偷盗,我常说我们丝毫不占别人便宜,这念头没有,这一条戒你持了;不邪淫,甚至不淫,在异性境界接触的时候,绝不动邪念,这条戒也持了。持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受持三皈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你今天不信,对佛法狐疑不信,那麻烦大了!这些护法神、护戒神看到你心一变,他就离开了。他这一离开,麻烦就来了。他离开之后,‘不得善护’,没有善神保护你了。‘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妖魔鬼怪来了,这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身心日夜不安,犹豫、怀疑不定,是因为妖魔鬼怪在你的周边,你的护法神离开了,你的损失太大了。
妖魔鬼怪‘令之衰耗’,你的精神体力一天不如一天,衰了,“耗”是什么?你的钱财浪费了。无论是占卜,或者请道士跟你解奏,或者是祠祀邪神,都要用钱,你的财物损耗了。‘所向不谐’,这是学佛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吉祥如意,原因在此地,你总得要晓得。真正学佛,一定得到吉祥如意。“谐偶”,谐就是和合、如意、调和的意思。你学佛得到的恰恰是相反,不和,里面最重要的是意见不和,在疾病的时候,这种现象倍增,为什么?你的家亲眷属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都认为他的方法好,最后怎么样?把这人治死了,这种事情我们看得太多了。
功德必须修行,福德不能了生死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功德必须修行”。自己不修行,出钱出力,像这个龙王,安世高这个同学他自己没有修行,他真的是出钱出力来建寺,帮助弘法利生,他得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福德不能了生死,只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到三善道,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干的是什么?佛门有许许多多的大护法,这个龙王也是佛门的护法,这些大护法我们要对得起他,要跟他讲经说法,要教他觉悟、教他明了,他回过头来真正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否则的话,凭他这一点财富来布施修福,充其量来生果报在忉利天;如果不修十善,单单修福报,来生的果报多半在人间。我们今天看到人间大富大贵的,拥有亿万财富的,做到总统、做到帝王,做到部长、国家领导人,都是前世修福报、福德,没有功德,都是修福。天福他都得不到,为什么?没有修上品十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修行的标准是在明心见性,在中国古时候这些在家居士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有。你看看宗门的记载,许许多多在家居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果了;他那个超越高,不但是超越六道轮回,也超越十法界,他所证的果位是法身大士。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慢在家居士,往往人家的成就超过出家人、超过我们,这是真正的佛菩萨,所以他能了生死。我们不修怎么行!
般若智慧是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只有智慧开了,才真正达到灾消福来,要靠真实智慧。所以虽然佛常常劝导我们福慧双修,而实际上佛还是重视智慧,如果两者不能够兼得,宁可修慧不修福。佛门里有两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因为没有福报,出去托钵常常托不到;那个修福不修慧的麻烦就大了,“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投到畜生道,福报很大,是皇帝乘坐的大象,满身挂的珠宝,那是他的福报。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特别是安世高这个同学,当年在世跟他一块修学的时候明经好施,托钵的时候,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吃,心里面就有一点难过,就这么一点原因,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去了。我们自己要真正去反省,我们的德学都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的贪瞋痴慢高人家不晓得多少倍。所以他当龙王,我们死后只能作小虾米、小鱼,龙王没分。这都是事实真相,菩萨在此地现身为我们说法。安世高了不起,福慧双修,所以人家一生成就圆满的道业。
“功德必须修行”。自己不修行,出钱出力,像这个龙王,安世高这个同学他自己没有修行,他真的是出钱出力来建寺,帮助弘法利生,他得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福德不能了生死,只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到三善道,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干的是什么?佛门有许许多多的大护法,这个龙王也是佛门的护法,这些大护法我们要对得起他,要跟他讲经说法,要教他觉悟、教他明了,他回过头来真正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否则的话,凭他这一点财富来布施修福,充其量来生果报在忉利天;如果不修十善,单单修福报,来生的果报多半在人间。我们今天看到人间大富大贵的,拥有亿万财富的,做到总统、做到帝王,做到部长、国家领导人,都是前世修福报、福德,没有功德,都是修福。天福他都得不到,为什么?没有修上品十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修行的标准是在明心见性,在中国古时候这些在家居士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有。你看看宗门的记载,许许多多在家居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果了;他那个超越高,不但是超越六道轮回,也超越十法界,他所证的果位是法身大士。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慢在家居士,往往人家的成就超过出家人、超过我们,这是真正的佛菩萨,所以他能了生死。我们不修怎么行!
般若智慧是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只有智慧开了,才真正达到灾消福来,要靠真实智慧。所以虽然佛常常劝导我们福慧双修,而实际上佛还是重视智慧,如果两者不能够兼得,宁可修慧不修福。佛门里有两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因为没有福报,出去托钵常常托不到;那个修福不修慧的麻烦就大了,“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投到畜生道,福报很大,是皇帝乘坐的大象,满身挂的珠宝,那是他的福报。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特别是安世高这个同学,当年在世跟他一块修学的时候明经好施,托钵的时候,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吃,心里面就有一点难过,就这么一点原因,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去了。我们自己要真正去反省,我们的德学都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的贪瞋痴慢高人家不晓得多少倍。所以他当龙王,我们死后只能作小虾米、小鱼,龙王没分。这都是事实真相,菩萨在此地现身为我们说法。安世高了不起,福慧双修,所以人家一生成就圆满的道业。
佛氏门中求而不得的障碍是自己的贪嗔痴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我们学佛天天求开智慧。智慧现前大吉大利,凶灾永远没有了,我们学佛人希求这个。为什么求不到?从前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我求开智慧,我为什么求不到?”大师说得好:“你有求,你的愿还不能现前,是你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你就能满愿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业障是什么?我们要想想我们戒定慧的障碍在哪里。诸位要知道,戒定慧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性德。性德何以不能现前?什么东西障碍了它?障碍它的不是别的,就是贪瞋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了,真的不贪了,你的戒圆满了,那就是说你处世待人的行持决定跟诸佛菩萨一样。你的瞋要是断掉了,你的定圆满了。定是什么?寂静心,你心里头决定不会有散乱相,永远是清净的,不生烦恼,不起恶念,这个心多好!因定开慧,慧是什么?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做一切事情决定没有过恶;过尚且没有,哪里会有恶?我们今天下手,从哪里下手?从戒、定。换句话说,决定要把贪、瞋拔除,要在这上下功夫,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够贪爱。你只要有这个念头,错了。为什么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榜样,把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他的福慧是圆满的。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一无所有,他怎么圆满?真的得大圆满、得大自在。澳洲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他们的福慧是圆满的。我们现在有什么事情就拨个电话,打电话,跟几千里路之外的人通话交谈。他们看到:“笨!还要用这个东西,还要拨号码。”他们跟千万里外人谈话,用什么?心灵感应。确确实实不要说一句话,你心里所想的,现在所做的,在千百里外的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灵在感通。这些土著说,心灵感应是人的本能,这是吉;我们今天拿起电话来,是凶。有人告诉我电话打多了头痛,我相信,为什么?电话的电磁波冲击你的头脑,伤害身体,精神、身体都会受伤害,缩短了你的寿命,这不是好事情。为什么不用心灵?心灵不但可能和人往来,可以跟鬼神往来,可以跟佛菩萨往来。
我们今天能力为什么失掉了?澳洲土著讲的有道理,跟佛法讲的一样,你心不清净,你还有欲望,你还有是非人我,你还有自私自利,这是障碍,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般若智慧,障碍了自性万德万能,也障碍了自性的光明相好。所以佛教我们统统舍尽。澳洲土人表现的舍尽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干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还有三衣一钵,他连一钵也没有。他们土著完全不穿衣服的,晚上睡觉睡在沙漠里、睡在草地上。他们的皮肤虽然颜色是深咖啡色的,光亮柔软,他不生病。他们出去游玩不要带吃的也不要带水,他什么都不带,那真正是大吉大利。我们过他那个日子,一天都过不了,第一天过了第二天就要去住医院了,那就叫凶。
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这些道理,澳洲这些土著表演给我们看,他们不要文字。他说的有个道理,他说:“现代社会的文明,文字污染了我们的本能。”因为你靠文字,你的记忆力衰退了。不要文字,他那个记忆特别强。就像现在计算机一样,一输进去之后永远保存,什么时候要用,还不必按钮,它就能够起作用,给我们佛经做了证明。所以要舍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本能就能现前。有一些人害怕:“不行,我现在不到这个境界,我不能舍。”愈不舍,就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必须舍干净之后,心里头一念不生,这境界现前。他为什么不敢舍?疑,“贪、瞋、痴、慢、疑”,怀疑。大乘经教里佛常说,疑为菩萨最严重的障碍,没有办法把境界向上提升,断疑生信。
大乘佛法佛常常教导我们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什么心?古人注疏里面解释得很多,但是现在人看到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出来,“真诚心”。真,决定没有一丝毫假的。什么是假的?起心动念是假的。诸位一定要知道,“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诚心没有念头。中国古德常说“诚则灵”,这个话能相信吗?能相信。《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就说过,诚是“一念不生”。画符、念咒,那个符灵、咒灵,灵在哪里?画的人一念不生,真诚心,他就起感应。画符念咒里面夹杂一个妄念,不灵了;一个妄念都不灵了,更多的妄念当然更不灵,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古德教我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什么道理?经太长,会夹杂妄念;咒比较短一点,夹杂妄念少。可是咒还是长,还会夹杂妄念。念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不夹杂妄念,我们做得到,一句接一句,这就是“净念相继”。念长了,念半个钟点、念一个钟点会夹杂妄念,我教你念一分钟,可以不夹杂妄念,那一分钟管用。你念一个钟点夹杂妄念,不管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教人用十念法,一天念九次,次数当然愈多愈好,最低不能少过九次,九次里头就是十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要一分钟,决定不夹杂妄念,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
我们学佛天天求开智慧。智慧现前大吉大利,凶灾永远没有了,我们学佛人希求这个。为什么求不到?从前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我求开智慧,我为什么求不到?”大师说得好:“你有求,你的愿还不能现前,是你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你就能满愿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业障是什么?我们要想想我们戒定慧的障碍在哪里。诸位要知道,戒定慧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性德。性德何以不能现前?什么东西障碍了它?障碍它的不是别的,就是贪瞋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了,真的不贪了,你的戒圆满了,那就是说你处世待人的行持决定跟诸佛菩萨一样。你的瞋要是断掉了,你的定圆满了。定是什么?寂静心,你心里头决定不会有散乱相,永远是清净的,不生烦恼,不起恶念,这个心多好!因定开慧,慧是什么?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做一切事情决定没有过恶;过尚且没有,哪里会有恶?我们今天下手,从哪里下手?从戒、定。换句话说,决定要把贪、瞋拔除,要在这上下功夫,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够贪爱。你只要有这个念头,错了。为什么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榜样,把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他的福慧是圆满的。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一无所有,他怎么圆满?真的得大圆满、得大自在。澳洲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他们的福慧是圆满的。我们现在有什么事情就拨个电话,打电话,跟几千里路之外的人通话交谈。他们看到:“笨!还要用这个东西,还要拨号码。”他们跟千万里外人谈话,用什么?心灵感应。确确实实不要说一句话,你心里所想的,现在所做的,在千百里外的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灵在感通。这些土著说,心灵感应是人的本能,这是吉;我们今天拿起电话来,是凶。有人告诉我电话打多了头痛,我相信,为什么?电话的电磁波冲击你的头脑,伤害身体,精神、身体都会受伤害,缩短了你的寿命,这不是好事情。为什么不用心灵?心灵不但可能和人往来,可以跟鬼神往来,可以跟佛菩萨往来。
我们今天能力为什么失掉了?澳洲土著讲的有道理,跟佛法讲的一样,你心不清净,你还有欲望,你还有是非人我,你还有自私自利,这是障碍,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般若智慧,障碍了自性万德万能,也障碍了自性的光明相好。所以佛教我们统统舍尽。澳洲土人表现的舍尽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干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还有三衣一钵,他连一钵也没有。他们土著完全不穿衣服的,晚上睡觉睡在沙漠里、睡在草地上。他们的皮肤虽然颜色是深咖啡色的,光亮柔软,他不生病。他们出去游玩不要带吃的也不要带水,他什么都不带,那真正是大吉大利。我们过他那个日子,一天都过不了,第一天过了第二天就要去住医院了,那就叫凶。
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这些道理,澳洲这些土著表演给我们看,他们不要文字。他说的有个道理,他说:“现代社会的文明,文字污染了我们的本能。”因为你靠文字,你的记忆力衰退了。不要文字,他那个记忆特别强。就像现在计算机一样,一输进去之后永远保存,什么时候要用,还不必按钮,它就能够起作用,给我们佛经做了证明。所以要舍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本能就能现前。有一些人害怕:“不行,我现在不到这个境界,我不能舍。”愈不舍,就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必须舍干净之后,心里头一念不生,这境界现前。他为什么不敢舍?疑,“贪、瞋、痴、慢、疑”,怀疑。大乘经教里佛常说,疑为菩萨最严重的障碍,没有办法把境界向上提升,断疑生信。
大乘佛法佛常常教导我们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什么心?古人注疏里面解释得很多,但是现在人看到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出来,“真诚心”。真,决定没有一丝毫假的。什么是假的?起心动念是假的。诸位一定要知道,“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诚心没有念头。中国古德常说“诚则灵”,这个话能相信吗?能相信。《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就说过,诚是“一念不生”。画符、念咒,那个符灵、咒灵,灵在哪里?画的人一念不生,真诚心,他就起感应。画符念咒里面夹杂一个妄念,不灵了;一个妄念都不灵了,更多的妄念当然更不灵,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古德教我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什么道理?经太长,会夹杂妄念;咒比较短一点,夹杂妄念少。可是咒还是长,还会夹杂妄念。念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不夹杂妄念,我们做得到,一句接一句,这就是“净念相继”。念长了,念半个钟点、念一个钟点会夹杂妄念,我教你念一分钟,可以不夹杂妄念,那一分钟管用。你念一个钟点夹杂妄念,不管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教人用十念法,一天念九次,次数当然愈多愈好,最低不能少过九次,九次里头就是十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要一分钟,决定不夹杂妄念,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
嘲笑圣人的罪过是非常重的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今天这一段文,一开头佛教导我们,‘为人弟子’,我们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在戒律里头、戒经里面佛跟我们讲一个故事,小沙弥年轻无知,看到老比丘在那里念经,年岁老了,牙齿掉了,发音没有那么样清晰,非常真诚的在那里诵经,沙弥在旁边笑,笑话这老比丘念经像狗叫。老比丘就警惕他,告诉他这是有果报的。果然不错,来生堕狗身,这无知。憍梵波提,我们净土的学人很熟悉,《弥陀经》上有他,这是佛的大弟子,佛跟我们说他前世的因缘,也是嘲笑一个老比丘,说他诵经的时候像牛吃草一样,嘴不断不断在动,没有声音。老比丘就告诉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对我的嘲笑罪过非常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是免了,堕畜生道作牛,他笑话别人诵经像牛吃草,他堕牛身,五百世作牛。这一世虽然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他牛的习气没改,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他是受天人供养,为什么?在人间又怕别人看到他,一天到晚都看他的嘴在那里动,怕人家讥笑他遭受果报。戒律里头的,不可以轻慢,果报不可思议。
附:(摘录于《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大哥罗比丘,长期住在墓地(烧尸、弃死人之处),修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为衣,又以人家祭飨亡灵的五团物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获得一点祭品充饥。否则,他就饥饿得身体羸瘦,四肢无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逝世,亲族们为他严饰丧礼,然后送到弃尸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儿在旁边啼哭。是时,大哥罗比丘在看烧死尸。婆罗门女看见比丘之后,禀白她的母亲说:‘妈妈!今此圣者(印度人称呼出家人为圣者’大哥罗,好像瞎眼的乌鸦,守尸而住。’当时有人把这话告诉比丘。诸比丘就把婆罗门女说的话禀白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个婆罗门女作粗恶言,共相轻毁我出家弟子,造此口业自为损害,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此时远近人民都在互相传闻,说:‘世尊记彼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其母听到此语说:‘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何苦之甚!’于是即带其女来到佛陀座前,恳求佛陀说:‘世尊!唯愿慈悲宽恕此小女无知,她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敬请世尊容舍她吧!’
佛陀告诉婆罗门妇说:‘我怎么会恶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轻心粗语,造此口业而堕于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恶意,才堕此旁生中,否则,当堕地狱。’女人听后即便离去(事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
婆罗门女心无恶意,只说大哥罗比丘‘犹如瞎乌’这句话,即便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生盲乌鸦。如今,有人以嗔恨心骂辱比丘(和尚)僧众,其人造此口业,不知道会受什么恶报?“
今天这一段文,一开头佛教导我们,‘为人弟子’,我们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在戒律里头、戒经里面佛跟我们讲一个故事,小沙弥年轻无知,看到老比丘在那里念经,年岁老了,牙齿掉了,发音没有那么样清晰,非常真诚的在那里诵经,沙弥在旁边笑,笑话这老比丘念经像狗叫。老比丘就警惕他,告诉他这是有果报的。果然不错,来生堕狗身,这无知。憍梵波提,我们净土的学人很熟悉,《弥陀经》上有他,这是佛的大弟子,佛跟我们说他前世的因缘,也是嘲笑一个老比丘,说他诵经的时候像牛吃草一样,嘴不断不断在动,没有声音。老比丘就告诉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对我的嘲笑罪过非常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是免了,堕畜生道作牛,他笑话别人诵经像牛吃草,他堕牛身,五百世作牛。这一世虽然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他牛的习气没改,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他是受天人供养,为什么?在人间又怕别人看到他,一天到晚都看他的嘴在那里动,怕人家讥笑他遭受果报。戒律里头的,不可以轻慢,果报不可思议。
附:(摘录于《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大哥罗比丘,长期住在墓地(烧尸、弃死人之处),修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为衣,又以人家祭飨亡灵的五团物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获得一点祭品充饥。否则,他就饥饿得身体羸瘦,四肢无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逝世,亲族们为他严饰丧礼,然后送到弃尸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儿在旁边啼哭。是时,大哥罗比丘在看烧死尸。婆罗门女看见比丘之后,禀白她的母亲说:‘妈妈!今此圣者(印度人称呼出家人为圣者’大哥罗,好像瞎眼的乌鸦,守尸而住。’当时有人把这话告诉比丘。诸比丘就把婆罗门女说的话禀白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个婆罗门女作粗恶言,共相轻毁我出家弟子,造此口业自为损害,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此时远近人民都在互相传闻,说:‘世尊记彼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其母听到此语说:‘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何苦之甚!’于是即带其女来到佛陀座前,恳求佛陀说:‘世尊!唯愿慈悲宽恕此小女无知,她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敬请世尊容舍她吧!’
佛陀告诉婆罗门妇说:‘我怎么会恶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轻心粗语,造此口业而堕于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恶意,才堕此旁生中,否则,当堕地狱。’女人听后即便离去(事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
婆罗门女心无恶意,只说大哥罗比丘‘犹如瞎乌’这句话,即便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生盲乌鸦。如今,有人以嗔恨心骂辱比丘(和尚)僧众,其人造此口业,不知道会受什么恶报?“
面对种种诱惑不再起心动念才是真功夫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佛法,听佛的教诲,才知道事实真相。恶的因我们人人都有,六道众生哪个没有?学佛之后,重要的就是怎样把缘断掉,我们能够远离恶缘,努力的修善,断恶修善。断恶要远离恶缘,用现在话说,就是要远离一切诱惑。现在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古时候,不要说得太远,比半个世纪之前增加了几十倍,现在修行成就实实在在不容易,你能禁得起诱惑吗?你能在五欲六尘当中不动心吗?
我们六根接触五欲六尘的境界,果然做到不受诱惑,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我们念佛人功夫成片就得到了,这叫功夫成片,所谓“八风吹不动”,功夫成片,禅定得到了,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外不着相,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外都一样,自己根身跟外面境界没有两样,决定不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贪瞋痴慢,喜怒哀乐爱恶欲,不会起这个念头,这在佛法叫修行有功夫了,这叫功夫,这是真功夫!有了这个功夫,你念佛求生净土就肯定往生,但是往生的品位并不很高,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人能有这功夫就不错了,西方极乐世界虽有四土,四土平等,这是无比的希有殊胜,我们不能错过。如果我们还受外面境界诱惑,在外面境界里头还会起心动念,还会起贪瞋痴慢,还会起是非人我,你的功夫全无!讲经说法讲得再好,天花乱坠,你还是六道凡夫,你还是不能避免你的恶报。
我们在前面讲过安世高同学共亭湖龙王的故事,那是个出家人,明经好施,就是托钵托的饭菜不好,心里头有一念难过,心里头不平,这种罪业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我们今天明经不如他,好施也不如他,我们的贪瞋痴慢比他重不知道多少倍,我们的果报在哪里?肯定是阿鼻地狱。看到这些公案,自然毛骨悚然,我们依旧还自以为是,这还得了吗?明眼人一看,你是三途里头的人,你是地狱众生,人家不说而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胡涂!自己无知!还是自以为是,继续造业,这还得了吗?
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佛法,听佛的教诲,才知道事实真相。恶的因我们人人都有,六道众生哪个没有?学佛之后,重要的就是怎样把缘断掉,我们能够远离恶缘,努力的修善,断恶修善。断恶要远离恶缘,用现在话说,就是要远离一切诱惑。现在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古时候,不要说得太远,比半个世纪之前增加了几十倍,现在修行成就实实在在不容易,你能禁得起诱惑吗?你能在五欲六尘当中不动心吗?
我们六根接触五欲六尘的境界,果然做到不受诱惑,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我们念佛人功夫成片就得到了,这叫功夫成片,所谓“八风吹不动”,功夫成片,禅定得到了,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外不着相,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外都一样,自己根身跟外面境界没有两样,决定不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贪瞋痴慢,喜怒哀乐爱恶欲,不会起这个念头,这在佛法叫修行有功夫了,这叫功夫,这是真功夫!有了这个功夫,你念佛求生净土就肯定往生,但是往生的品位并不很高,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人能有这功夫就不错了,西方极乐世界虽有四土,四土平等,这是无比的希有殊胜,我们不能错过。如果我们还受外面境界诱惑,在外面境界里头还会起心动念,还会起贪瞋痴慢,还会起是非人我,你的功夫全无!讲经说法讲得再好,天花乱坠,你还是六道凡夫,你还是不能避免你的恶报。
我们在前面讲过安世高同学共亭湖龙王的故事,那是个出家人,明经好施,就是托钵托的饭菜不好,心里头有一念难过,心里头不平,这种罪业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我们今天明经不如他,好施也不如他,我们的贪瞋痴慢比他重不知道多少倍,我们的果报在哪里?肯定是阿鼻地狱。看到这些公案,自然毛骨悚然,我们依旧还自以为是,这还得了吗?明眼人一看,你是三途里头的人,你是地狱众生,人家不说而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胡涂!自己无知!还是自以为是,继续造业,这还得了吗?
毁坏善业功德的4种方式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甚至更多。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德,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火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嗔火烧功德林啊,我们一定要切记;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最好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所以,建议同修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稳住修道向善的那颗菩提心,让心魔永远没有空隙可乘,让我们的功德永不唐捐。
摘自《慧灯之光》之二
附:净空老法师有关“嗔恚烧毁一切功德”的开示摘录
在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嗔恚、发脾气。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修积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们要想一想,自己积功累德,到底积了多少功德,要想一想,从哪一天发脾气之后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就是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后,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么?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不见了。(出自净空老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记·第68集》2000年9月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甚至更多。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德,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火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嗔火烧功德林啊,我们一定要切记;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最好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所以,建议同修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稳住修道向善的那颗菩提心,让心魔永远没有空隙可乘,让我们的功德永不唐捐。
摘自《慧灯之光》之二
附:净空老法师有关“嗔恚烧毁一切功德”的开示摘录
在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嗔恚、发脾气。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修积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们要想一想,自己积功累德,到底积了多少功德,要想一想,从哪一天发脾气之后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就是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后,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么?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不见了。(出自净空老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记·第68集》2000年9月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佛陀的四个法宝
跋
佛陀的四个法宝—谨记上圆下因老法师的教诲
之一 忏悔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著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醒的时候追逐贪嗔痴,就连睡梦中也为三毒所伏,但愚痴的自己仍不知觉悟,仍在粪坑中逐粪而不自知,可愧可羞至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么地不可救药,通身满是杀盗淫妄,业罪深重的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手投足,一起心动念,都是不好的念头,天天自己面对自己的贪嗔痴作战却总是屡败屡战,深深体会到‘具缚凡夫’四个字的意义,我们无始累劫累积的习气业障,早已把我们六根束缚得密不可封,想要摆脱习气,消除业障,谈何容易!
如今我只有忏悔一途了!在师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礼忏’!‘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师父慈悲指导我们消业最好的方法。在体认吾罪无涯、吾业无边的同时,我们也体知吾生命有穷,吾忏悔无尽!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忏悔一法,是金光明,是无价法宝,我等凡夫能于五浊恶世的末法今日闻此法门,都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前种诸善根才有此福报,但愿同俦皆能诚心忏悔,发露罪愆,以期佛菩萨加被,灭除我等深重业罪!并冀希藉此忏悔功德回向广大有情众生,普皆脱离业海,同登净域!
之二 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在所有的罪过里面,杀生的罪过最重,在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的功德第一!因为所有的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
但放生在末法时代提倡甚难,所遭受的批评也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福报的原因!我们有幸跟随师父,了解佛陀教导我们此一既可消除业障又可长养慈悲的殊胜法门,自当力行救赎放生,放生自有放生的功德,捕杀自有捕杀的罪过,批评的人自然背负批评的报应,深信因果不灭的真理,让我们彼此互勉力行放生!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放生一事,难得可贵的是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一概全备!花钱购买物类放生是财布施;放生时使物类三皈依并念佛回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贯注于其八识田中已成道种,是法布施;当物类被杀、被擒、被关之际,予以解救,还其自由,使其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是无畏施。
三施俱备,放生第一!师父指导我们如此无上殊胜的法宝,放生的同俦们更当珍惜,努力实践,以不辜负师父开蓬度众,辛劳度我等的一番苦心!
之三 吃素
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
在所有的罪业中,以杀业最重。因为既造杀业,必受杀报,因果报应是最惨最重的。何其不幸,我们却一天到晚在造杀业而不自知,因为吃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我们天天吃肉就等于天天造杀业,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欠杀债,我们因为吃肉,与众生所结的血海深仇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未来的果报真令人不敢想像!
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佛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行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悲心,学得佛的一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一分;学得佛的十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十分。奈何吃肉的人早已断了大慈悲种子了,慈悲心无由涵养滋长,没有了慈悲,早已悖离了佛心,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片惘然!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子孙贤达,事业顺遂;我们想求业障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但是吃肉的人所求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这是佛陀金口宣说的教诲,如果我们不能吃素,还是照样吃肉造杀业,我们一切的心愿将永远无法实现。
正因为吃素是如此地重要,师父总是秉持佛陀的教诲,一而再,再而三,孜孜不倦地劝告每一位学佛的人,一定要赶快吃素,赶快矫正吃肉的恶习。能够马上改过来完全吃素的人最好,没有办法马上改过来的人还是要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向完全断肉吃素的目标实践。因为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结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结十次怨仇;每一次吃肉造杀业所结的血海深仇,将来因果报应还是要自己偿还。做得到的人,无边功德自己亲得,做不到的人,无边罪过自己亲受,每一个学佛人都当凛凛于此事,千万不可轻忽!
之四 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依靠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愿,仰仗佛力,横断生死浊流,超脱轮回果报,末法修行,离此念佛法门,亿亿人中找不到一个成就的!
念佛具足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当一门深入,今生今世老实念佛,不夹杂,不三心二意。因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简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总括三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我们念佛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罪众生,念的一样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想我等具缚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报与大菩萨们修同一个法门!文殊、普贤菩萨教我们念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教我们念佛,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这么难逢,今生今世我们更当把握,没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们是听不进,更信不及这一句佛号的!
师父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不离佛号,鸟叫蛙鸣,声声弥陀,以身教示现教导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念佛同俦三生有幸得遇师父,示范著一个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亲近请益,是莫大的福报!愿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负弥陀慈父之大慈悲愿,也不枉师父辛劳度众,循循指导的教诲之恩。
佛陀的四个法宝—谨记上圆下因老法师的教诲
之一 忏悔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著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醒的时候追逐贪嗔痴,就连睡梦中也为三毒所伏,但愚痴的自己仍不知觉悟,仍在粪坑中逐粪而不自知,可愧可羞至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么地不可救药,通身满是杀盗淫妄,业罪深重的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手投足,一起心动念,都是不好的念头,天天自己面对自己的贪嗔痴作战却总是屡败屡战,深深体会到‘具缚凡夫’四个字的意义,我们无始累劫累积的习气业障,早已把我们六根束缚得密不可封,想要摆脱习气,消除业障,谈何容易!
如今我只有忏悔一途了!在师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礼忏’!‘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师父慈悲指导我们消业最好的方法。在体认吾罪无涯、吾业无边的同时,我们也体知吾生命有穷,吾忏悔无尽!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忏悔一法,是金光明,是无价法宝,我等凡夫能于五浊恶世的末法今日闻此法门,都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前种诸善根才有此福报,但愿同俦皆能诚心忏悔,发露罪愆,以期佛菩萨加被,灭除我等深重业罪!并冀希藉此忏悔功德回向广大有情众生,普皆脱离业海,同登净域!
之二 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在所有的罪过里面,杀生的罪过最重,在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的功德第一!因为所有的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
但放生在末法时代提倡甚难,所遭受的批评也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福报的原因!我们有幸跟随师父,了解佛陀教导我们此一既可消除业障又可长养慈悲的殊胜法门,自当力行救赎放生,放生自有放生的功德,捕杀自有捕杀的罪过,批评的人自然背负批评的报应,深信因果不灭的真理,让我们彼此互勉力行放生!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放生一事,难得可贵的是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一概全备!花钱购买物类放生是财布施;放生时使物类三皈依并念佛回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贯注于其八识田中已成道种,是法布施;当物类被杀、被擒、被关之际,予以解救,还其自由,使其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是无畏施。
三施俱备,放生第一!师父指导我们如此无上殊胜的法宝,放生的同俦们更当珍惜,努力实践,以不辜负师父开蓬度众,辛劳度我等的一番苦心!
之三 吃素
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
在所有的罪业中,以杀业最重。因为既造杀业,必受杀报,因果报应是最惨最重的。何其不幸,我们却一天到晚在造杀业而不自知,因为吃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我们天天吃肉就等于天天造杀业,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欠杀债,我们因为吃肉,与众生所结的血海深仇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未来的果报真令人不敢想像!
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佛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行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悲心,学得佛的一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一分;学得佛的十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十分。奈何吃肉的人早已断了大慈悲种子了,慈悲心无由涵养滋长,没有了慈悲,早已悖离了佛心,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片惘然!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子孙贤达,事业顺遂;我们想求业障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但是吃肉的人所求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这是佛陀金口宣说的教诲,如果我们不能吃素,还是照样吃肉造杀业,我们一切的心愿将永远无法实现。
正因为吃素是如此地重要,师父总是秉持佛陀的教诲,一而再,再而三,孜孜不倦地劝告每一位学佛的人,一定要赶快吃素,赶快矫正吃肉的恶习。能够马上改过来完全吃素的人最好,没有办法马上改过来的人还是要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向完全断肉吃素的目标实践。因为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结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结十次怨仇;每一次吃肉造杀业所结的血海深仇,将来因果报应还是要自己偿还。做得到的人,无边功德自己亲得,做不到的人,无边罪过自己亲受,每一个学佛人都当凛凛于此事,千万不可轻忽!
之四 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依靠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愿,仰仗佛力,横断生死浊流,超脱轮回果报,末法修行,离此念佛法门,亿亿人中找不到一个成就的!
念佛具足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当一门深入,今生今世老实念佛,不夹杂,不三心二意。因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简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总括三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我们念佛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罪众生,念的一样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想我等具缚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报与大菩萨们修同一个法门!文殊、普贤菩萨教我们念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教我们念佛,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这么难逢,今生今世我们更当把握,没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们是听不进,更信不及这一句佛号的!
师父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不离佛号,鸟叫蛙鸣,声声弥陀,以身教示现教导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念佛同俦三生有幸得遇师父,示范著一个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亲近请益,是莫大的福报!愿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负弥陀慈父之大慈悲愿,也不枉师父辛劳度众,循循指导的教诲之恩。
准提神咒注音
◎ 神咒原文: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 准提神咒注音:
nā mó sà duō nán,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jù zhī nán, dá zhí tuō,
ǎn, zhé lì zhǔ lì, zhǔn tí suō pó hē.
◎ 发音注解:
稽首:读作(qǐ起shǒu手),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稽不读(jī机)。
胝:读音为(zhī)。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飒:读音为(sà萨)。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注:“他”也有发本音(tā它)的。
唵:读(ǎn俺)或读(ōng嗡),汉语系佛教多读前者,藏语系佛教读后者。
戾:读作(lì隶)。
娑婆诃:有本亦作“梭哈”,译音不同故,两者皆可。
◎ 功德简介:
此咒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出自《准提陀罗尼经》。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若只诵“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咒心亦可,准提菩萨同样感应;若时间和地点不便,或卧或坐或立或行,均可诚心念诵,出声默念均可。)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 准提神咒注音:
nā mó sà duō nán,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jù zhī nán, dá zhí tuō,
ǎn, zhé lì zhǔ lì, zhǔn tí suō pó hē.
◎ 发音注解:
稽首:读作(qǐ起shǒu手),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稽不读(jī机)。
胝:读音为(zhī)。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飒:读音为(sà萨)。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注:“他”也有发本音(tā它)的。
唵:读(ǎn俺)或读(ōng嗡),汉语系佛教多读前者,藏语系佛教读后者。
戾:读作(lì隶)。
娑婆诃:有本亦作“梭哈”,译音不同故,两者皆可。
◎ 功德简介:
此咒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出自《准提陀罗尼经》。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若只诵“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咒心亦可,准提菩萨同样感应;若时间和地点不便,或卧或坐或立或行,均可诚心念诵,出声默念均可。)
开示准提咒的广大威德力-海涛法师
开示准提咒的广大威德力-海涛法师
准提咒广为中国、日本的佛教信徒所持诵,其咒语功德威力不可思议,在很多经典中也都有记载准提咒的广大功德。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陀罗尼经》的记载
据《七俱胝佛母准提大陀罗尼经》所记载,诵持准提陀罗尼能得到光明触照,所有罪障,尽皆消灭,寿命延长,福德智慧增进,并得诸佛的庇护,生生世世远离诸恶趣,迅速证得无上菩提的佛果。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的记载
依《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中记载,准提咒印能够灭除十恶、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善业),具戒清净,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纵然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法修持,无不成就。
《准提陀罗尼经》的记载
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记载,如果薄福无善根的众生,持诵此咒则能生起菩提分的根芽,决定成就菩提。
持诵者亦可祈求聪明、诤论胜利、夫妇敬爱、使他人敬爱、求儿、延命、治病、灭罪、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
《七俱胝佛母所说陀罗尼经》的记载
在《七俱胝佛母所说陀罗尼经》中记载,若有修持真言的出家、在家菩萨,诵持此陀罗尼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的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常得出家。
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诵此陀罗尼常生天道或于人间常作国王,不在恶道;亲近贤圣,诸天爱敬,拥护加持。若管世务,无诸灾横,仪容端正,言音威肃,心无忧恼。
若出家菩萨具诸禁戒,三时念诵,依教修行,现生所求出世间成就,定慧现前,证地波罗蜜,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的记载
此经记载:佛为愍念未来诸众生的缘故,宣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若有四众受持此咒,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来,五无间等一切诸罪,悉皆灭除无余,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所有资具,随意充足,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若有持诵此陀罗尼者,乃至未坐道场,一切菩萨为其胜友,又此准提大明陀罗尼乃诸佛菩萨所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无边菩提道场之故。
若有薄福众生,无有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者,是人若得闻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若读一遍,即得菩提分,根器芽生,何况诵持常不懈废。
由此善根得以速成佛种,无量功德,皆悉成就,无量众生,远离尘垢,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记载
准提咒能够灭除五逆、十恶、一切罪障,成就一切殊胜白法的功德。诵持此咒者,不论在家或出家,只要专一心志持诵,能使短命的众生延年益寿,如迦摩罗疾此等重病都可以除差,何况其他的病症。
假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跟随此人,所有善心恶心的念头,都会于耳边一一具报。
若有无福之人、求取官职不顺利;或有人为贫苦所逼迫,常诵此咒,能令其今生得如转轮圣王的福德,所求所愿必得称心。
若求取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其心意,就像随色摩尼宝珠,一切色随著心意而改变。
又持诵此咒,能令国王大臣及诸四众、生起爱敬心,凡有见者即感到欢喜。
诵持此咒的人,遇水不能溺、遇火不能焚烧、毒药怨家、军阵强贼,及恶龙兽诸鬼魅等,皆不能危害。
若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只要诵持此咒,必然随其心愿而来,所有驱使,随心皆得。
此咒于南瞻部洲有大威势力,能移须尔山,竭尽大海水,以咒加持干枯木,能生花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生兜率天。
若求长生不老及诸众仙药,但依法诵咒,即得见观世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授与神仙妙药,随取食之,即成仙道,获得齐于日月的寿命,证得菩萨位。
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生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准提咒的功德威力不可思议,以上略举经中数则记载以供参考。
准提咒广为中国、日本的佛教信徒所持诵,其咒语功德威力不可思议,在很多经典中也都有记载准提咒的广大功德。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陀罗尼经》的记载
据《七俱胝佛母准提大陀罗尼经》所记载,诵持准提陀罗尼能得到光明触照,所有罪障,尽皆消灭,寿命延长,福德智慧增进,并得诸佛的庇护,生生世世远离诸恶趣,迅速证得无上菩提的佛果。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的记载
依《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中记载,准提咒印能够灭除十恶、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善业),具戒清净,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纵然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法修持,无不成就。
《准提陀罗尼经》的记载
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记载,如果薄福无善根的众生,持诵此咒则能生起菩提分的根芽,决定成就菩提。
持诵者亦可祈求聪明、诤论胜利、夫妇敬爱、使他人敬爱、求儿、延命、治病、灭罪、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
《七俱胝佛母所说陀罗尼经》的记载
在《七俱胝佛母所说陀罗尼经》中记载,若有修持真言的出家、在家菩萨,诵持此陀罗尼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的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常得出家。
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诵此陀罗尼常生天道或于人间常作国王,不在恶道;亲近贤圣,诸天爱敬,拥护加持。若管世务,无诸灾横,仪容端正,言音威肃,心无忧恼。
若出家菩萨具诸禁戒,三时念诵,依教修行,现生所求出世间成就,定慧现前,证地波罗蜜,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的记载
此经记载:佛为愍念未来诸众生的缘故,宣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若有四众受持此咒,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来,五无间等一切诸罪,悉皆灭除无余,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所有资具,随意充足,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若有持诵此陀罗尼者,乃至未坐道场,一切菩萨为其胜友,又此准提大明陀罗尼乃诸佛菩萨所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无边菩提道场之故。
若有薄福众生,无有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者,是人若得闻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若读一遍,即得菩提分,根器芽生,何况诵持常不懈废。
由此善根得以速成佛种,无量功德,皆悉成就,无量众生,远离尘垢,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记载
准提咒能够灭除五逆、十恶、一切罪障,成就一切殊胜白法的功德。诵持此咒者,不论在家或出家,只要专一心志持诵,能使短命的众生延年益寿,如迦摩罗疾此等重病都可以除差,何况其他的病症。
假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跟随此人,所有善心恶心的念头,都会于耳边一一具报。
若有无福之人、求取官职不顺利;或有人为贫苦所逼迫,常诵此咒,能令其今生得如转轮圣王的福德,所求所愿必得称心。
若求取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其心意,就像随色摩尼宝珠,一切色随著心意而改变。
又持诵此咒,能令国王大臣及诸四众、生起爱敬心,凡有见者即感到欢喜。
诵持此咒的人,遇水不能溺、遇火不能焚烧、毒药怨家、军阵强贼,及恶龙兽诸鬼魅等,皆不能危害。
若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只要诵持此咒,必然随其心愿而来,所有驱使,随心皆得。
此咒于南瞻部洲有大威势力,能移须尔山,竭尽大海水,以咒加持干枯木,能生花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生兜率天。
若求长生不老及诸众仙药,但依法诵咒,即得见观世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授与神仙妙药,随取食之,即成仙道,获得齐于日月的寿命,证得菩萨位。
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生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准提咒的功德威力不可思议,以上略举经中数则记载以供参考。
修行要诀--安心法要
应知传承诸上师与我心无别。
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
见者,了知一真法界,法尔如来藏心,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具足法尔平等性义。
见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观照抉择。【见】
彼空性不离大悲,般若菩提等持双运,故空悲双融方为正定。【定】
具正见正定者,契合诸佛生之苗芽,即菩萨行趣。一切利他六度万行,方为善机行者。【行】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须弥山,令心寂静澄清,不为外境所牵,随处可修。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于此三门,即不当起贪嗔痴诸作业挂碍,于未来世,亦能由苦转乐。
此三要(见、定、行)为断惑妄之命根、为直指自心实际之法门。
然随境而转之粗妄念,遮盖自心本相。虽经直指,亦不能见,故当先使粗妄澄清。
因示曰: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
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若以有为为道而修,必不了悟本元。
此为自心元所俱生智,但初修虽欲自然住定于本元,然所住不越于贪着乐、明、无念等功力之中。当遣离贪着如是等功力境,顿然安住,方现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
急呼呸字,顿断妄想之流。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则离攀缘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彻,赤显离心智慧,如如现住。洞达离生灭有无诸边,超绝语意分别境,而自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此指法身体性智、瑜伽、见宗。
如不识此而修,则是未离心之作用及有为之见,与自性大圆满道悬隔,不得无修光明轮。
于见宗未得印证,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后可印证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非由他求,亦非昔无今有。
(注:以上为第一密要义,明心见性)
令心如河流,任运自然住,起伏不作成立与遮遣,即得法身自相。
心起知为智慧功用,观照及一切时皆如是。故放逸不修与勤积修习,其法性无增减。
贪嗔、烦恼、苦乐感受等之自性,知其皆是法尔,即得法身妙用。
如不达自然任运,必妄念纷驰而落凡愚。故常应不离无修之大自然住。
无论何时,唯以认识直指见宗,一切尽摄。
不可于各各妄念起伏上,作各各调伏对治。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其自性亦即法身本体光明之真实。
知之,即名本体住之光明。其直指自性光明之见宗,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为任运于此而无分别之体与道两光明之自相,即所谓之光明母子相会也。(本觉母,始觉子也。)
不忘已认识之见宗自相光明,对于境界功用中之妄念烦恼,不起任何遮遣与成立、取舍等为最要。
日久护持如是之境,有乐明无念诸功力而遮本元自面者,当揭此皮壳,自性之相方能赤裸呈现,是为智慧由内明朗。
故宜频除乐、明,曰:泉水汹涌激流妙。生乐、明之力及现世乐、愉快等相时,力念方便能摄之泼(P),与般若能断之诶(ei),猛然从上落下,以破贪着功力之皮壳(以上二藏字,合成为泼诶(Pei),即呸字,译音泼吒。)。
如是一切时能保任离绝道验之关要、无可言说之自性了彻者,入定、出定行持无别,上座、下座修持亦无别。
此为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无毫发之修正,然亦无刹那之驰散。颂云:未曾修习未曾离,亦不离无修习义。
于此自性大圆满根本道,有成如卐字者(于圆满法如量得解),或顿时得解脱,则为色心大离体所显一切法身之妙用,无有能修所修。
倘未得坚固,则是起现妄念、为他力所转之下机渐道凡夫。尚须舍愦闹、驰散处,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否则,纵久修习,道验不生。
故闭关修持,以免行仪上易生习性之染污,乃能于根本定之自地道验智(即道力证验之智)与后得智(或出定之后得智)相融也。
闭关修持,虽有护持,依赖于根本定体之行持。然如不知长养后得智,使与行仪相合,则徒以对治,不能克他缘,致被妄想之缘牵入凡愚障中。
故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是为尤要。此无他法,只不离本定法身见,无能所、是非分别,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此为无分别智止观、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
如以分别心,入有作为之网者,无有解脱时也。
此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觉性心,须决定护持相续。
(注:以上是第二密要义,绵密保任)
定,至行之要。
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以未得决定心之道力故,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
如未得起灭(念)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即是不纵之使炽,亦不以念治念。唯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使不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
但妄念虽自灭,尚未为清净。以仅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断惑乱业流。必须在了知妄念自灭之同时,即识知显见自识之智性,则自然而住。
妄念灭处清净随得,更为重要(仅识妄念,不能断惑)。念之起灭同时,如水上绘图,即绘即消,本皆清净。自起自灭,绵绵密密,相续不休,得任运矣。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非如一般人所想象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以无取舍心护持之,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妄念虽具无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故于广大不断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如是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
极其功用,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而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当念生时,初识其妄念之相,其相随灭,如遇旧识之人;次则妄念必自灭,如蛇结自解,最后妄念无利无害而隐灭,如盗入空室,是为解法之最要妙。
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虽心能坚住禅定,亦落于上界之禅定。
如以了知妄念起住为足者,是与下劣狂惑无别。或偏于空性求法身印契等等思量,然遇恶缘时,则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缚,而反自现过失。
起灭、自灭、定灭,皆是妄念自灭,随妄本净。
此灭解相,即自解脱现量唯一之要。亦即自性大圆满殊胜法门不共之要妙。
具此要妙,无论所生是何烦恼妄念,皆显为法身。妄念尽为智慧,逆缘成为助伴,烦恼成为道行。不舍轮回而住清净。解脱染净缠缚,无功用修正而任运也。
如无此解法之道力,虽有至高之见地、甚深之修持,亦于心无利。 烦恼力未退,非真实之道。
如得此自起自灭之妙要,虽毫无至高见地之持法与甚深修法之缘依,然其自性亦决能从二执之缠缚得解脱。如到金洲,求他石了不可得。任何所起之动、静妄想,皆唯现成之真实定境。复求迷乱自性者,了不可得。
见、定、行三要是三世佛之密意中心,一切乘之顶尖,故曰诸佛之母。
如上三要乃自性大圆满之见、定、行、果,四者在自性了彻之境中,统摄为一面,行之最极心要。亦是即定即行之要。
即是于何时了悟赤裸裸之智慧性,即何时得其自性智之见宗。
见与定虽分述,体实一也。
如此行持自性大圆满本清净之无失要道者,实九乘之巅顶。其余各乘之道,即随从而为此要道之台架与助伴。
见本净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时,则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炽,如夏水瀑流。
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入无方悲悯,亦法尔然也。空性与大悲双运要道现证时,如海诸行,一一自现作用,似日之与光。如是与福德资粮合作,广为利他之行,以圆成真实见宗,而为无染寂乐之助伴。
三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认知法身自性(见)。
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定)
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行)
心注眼,眼注空,为一切要中要。(须参仰兑修法)
非经密乘第四灌顶之大手印,不能称为大手印。真实法尔,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其最上法门也。
空、乐、明,空即无念,故又称乐、明、无念。
不起修正心,又绝无散乱,以守护自心。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者,即同手执明灯,照破黑暗。即是善守护三昧耶。
如分别执着,岂唯违犯三昧耶?!永离分别执着,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见彻三藏一切教义真谛而无余也。
无作之修,以观心为最要。
超离一切边见、执着、遍计,方为真正见中之王。(见)
修,必于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修中之王。(修)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真正行中之王。(行)
若言果道,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果)
无念并非无记(此是无始无明)。更别于外凡。
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虽立见宗,亦非不修所能证。金沙具金质,但未即成金。必须炼冶工夫也。
三修门:
身修,离诸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语修,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安静如谷。
意修,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即观想作意亦止。(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自顶至足,空如竹筒。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灵明无取舍执着,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即大手印定。
常如此修,忽于刹那间,如暗室灯燃,光明开朗。
涅槃自性,俱生本觉之智光,全体毕现。立证无上正觉道。
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
见者,了知一真法界,法尔如来藏心,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具足法尔平等性义。
见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观照抉择。【见】
彼空性不离大悲,般若菩提等持双运,故空悲双融方为正定。【定】
具正见正定者,契合诸佛生之苗芽,即菩萨行趣。一切利他六度万行,方为善机行者。【行】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须弥山,令心寂静澄清,不为外境所牵,随处可修。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于此三门,即不当起贪嗔痴诸作业挂碍,于未来世,亦能由苦转乐。
此三要(见、定、行)为断惑妄之命根、为直指自心实际之法门。
然随境而转之粗妄念,遮盖自心本相。虽经直指,亦不能见,故当先使粗妄澄清。
因示曰: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
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若以有为为道而修,必不了悟本元。
此为自心元所俱生智,但初修虽欲自然住定于本元,然所住不越于贪着乐、明、无念等功力之中。当遣离贪着如是等功力境,顿然安住,方现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
急呼呸字,顿断妄想之流。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则离攀缘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彻,赤显离心智慧,如如现住。洞达离生灭有无诸边,超绝语意分别境,而自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此指法身体性智、瑜伽、见宗。
如不识此而修,则是未离心之作用及有为之见,与自性大圆满道悬隔,不得无修光明轮。
于见宗未得印证,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后可印证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非由他求,亦非昔无今有。
(注:以上为第一密要义,明心见性)
令心如河流,任运自然住,起伏不作成立与遮遣,即得法身自相。
心起知为智慧功用,观照及一切时皆如是。故放逸不修与勤积修习,其法性无增减。
贪嗔、烦恼、苦乐感受等之自性,知其皆是法尔,即得法身妙用。
如不达自然任运,必妄念纷驰而落凡愚。故常应不离无修之大自然住。
无论何时,唯以认识直指见宗,一切尽摄。
不可于各各妄念起伏上,作各各调伏对治。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其自性亦即法身本体光明之真实。
知之,即名本体住之光明。其直指自性光明之见宗,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为任运于此而无分别之体与道两光明之自相,即所谓之光明母子相会也。(本觉母,始觉子也。)
不忘已认识之见宗自相光明,对于境界功用中之妄念烦恼,不起任何遮遣与成立、取舍等为最要。
日久护持如是之境,有乐明无念诸功力而遮本元自面者,当揭此皮壳,自性之相方能赤裸呈现,是为智慧由内明朗。
故宜频除乐、明,曰:泉水汹涌激流妙。生乐、明之力及现世乐、愉快等相时,力念方便能摄之泼(P),与般若能断之诶(ei),猛然从上落下,以破贪着功力之皮壳(以上二藏字,合成为泼诶(Pei),即呸字,译音泼吒。)。
如是一切时能保任离绝道验之关要、无可言说之自性了彻者,入定、出定行持无别,上座、下座修持亦无别。
此为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无毫发之修正,然亦无刹那之驰散。颂云:未曾修习未曾离,亦不离无修习义。
于此自性大圆满根本道,有成如卐字者(于圆满法如量得解),或顿时得解脱,则为色心大离体所显一切法身之妙用,无有能修所修。
倘未得坚固,则是起现妄念、为他力所转之下机渐道凡夫。尚须舍愦闹、驰散处,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否则,纵久修习,道验不生。
故闭关修持,以免行仪上易生习性之染污,乃能于根本定之自地道验智(即道力证验之智)与后得智(或出定之后得智)相融也。
闭关修持,虽有护持,依赖于根本定体之行持。然如不知长养后得智,使与行仪相合,则徒以对治,不能克他缘,致被妄想之缘牵入凡愚障中。
故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是为尤要。此无他法,只不离本定法身见,无能所、是非分别,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此为无分别智止观、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
如以分别心,入有作为之网者,无有解脱时也。
此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觉性心,须决定护持相续。
(注:以上是第二密要义,绵密保任)
定,至行之要。
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以未得决定心之道力故,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
如未得起灭(念)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即是不纵之使炽,亦不以念治念。唯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使不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
但妄念虽自灭,尚未为清净。以仅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断惑乱业流。必须在了知妄念自灭之同时,即识知显见自识之智性,则自然而住。
妄念灭处清净随得,更为重要(仅识妄念,不能断惑)。念之起灭同时,如水上绘图,即绘即消,本皆清净。自起自灭,绵绵密密,相续不休,得任运矣。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非如一般人所想象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以无取舍心护持之,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妄念虽具无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故于广大不断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如是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
极其功用,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而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当念生时,初识其妄念之相,其相随灭,如遇旧识之人;次则妄念必自灭,如蛇结自解,最后妄念无利无害而隐灭,如盗入空室,是为解法之最要妙。
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虽心能坚住禅定,亦落于上界之禅定。
如以了知妄念起住为足者,是与下劣狂惑无别。或偏于空性求法身印契等等思量,然遇恶缘时,则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缚,而反自现过失。
起灭、自灭、定灭,皆是妄念自灭,随妄本净。
此灭解相,即自解脱现量唯一之要。亦即自性大圆满殊胜法门不共之要妙。
具此要妙,无论所生是何烦恼妄念,皆显为法身。妄念尽为智慧,逆缘成为助伴,烦恼成为道行。不舍轮回而住清净。解脱染净缠缚,无功用修正而任运也。
如无此解法之道力,虽有至高之见地、甚深之修持,亦于心无利。 烦恼力未退,非真实之道。
如得此自起自灭之妙要,虽毫无至高见地之持法与甚深修法之缘依,然其自性亦决能从二执之缠缚得解脱。如到金洲,求他石了不可得。任何所起之动、静妄想,皆唯现成之真实定境。复求迷乱自性者,了不可得。
见、定、行三要是三世佛之密意中心,一切乘之顶尖,故曰诸佛之母。
如上三要乃自性大圆满之见、定、行、果,四者在自性了彻之境中,统摄为一面,行之最极心要。亦是即定即行之要。
即是于何时了悟赤裸裸之智慧性,即何时得其自性智之见宗。
见与定虽分述,体实一也。
如此行持自性大圆满本清净之无失要道者,实九乘之巅顶。其余各乘之道,即随从而为此要道之台架与助伴。
见本净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时,则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炽,如夏水瀑流。
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入无方悲悯,亦法尔然也。空性与大悲双运要道现证时,如海诸行,一一自现作用,似日之与光。如是与福德资粮合作,广为利他之行,以圆成真实见宗,而为无染寂乐之助伴。
三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认知法身自性(见)。
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定)
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行)
心注眼,眼注空,为一切要中要。(须参仰兑修法)
非经密乘第四灌顶之大手印,不能称为大手印。真实法尔,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其最上法门也。
空、乐、明,空即无念,故又称乐、明、无念。
不起修正心,又绝无散乱,以守护自心。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者,即同手执明灯,照破黑暗。即是善守护三昧耶。
如分别执着,岂唯违犯三昧耶?!永离分别执着,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见彻三藏一切教义真谛而无余也。
无作之修,以观心为最要。
超离一切边见、执着、遍计,方为真正见中之王。(见)
修,必于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修中之王。(修)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真正行中之王。(行)
若言果道,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果)
无念并非无记(此是无始无明)。更别于外凡。
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虽立见宗,亦非不修所能证。金沙具金质,但未即成金。必须炼冶工夫也。
三修门:
身修,离诸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语修,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安静如谷。
意修,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即观想作意亦止。(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自顶至足,空如竹筒。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灵明无取舍执着,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即大手印定。
常如此修,忽于刹那间,如暗室灯燃,光明开朗。
涅槃自性,俱生本觉之智光,全体毕现。立证无上正觉道。
关于六根清净与四大皆空
关于六根清净与四大皆空
四大:构成器世间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故器世间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大,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大。
<<圆觉经>>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根是根,识是识,不可混淆。根因能触尘而生识,因能生之故,所以称之为根。这六根分别触六尘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意根在大乘里也叫末那。
六根六尘六识构成佛法中经常见到的名相:十八界。这也是佛法最基本的名相。
1, 眼根------视觉神经。对色相
2, 耳根------听觉神经。对声相
3, 舌根------味觉神经。对味相
4, 鼻根------味觉神经。对香相
5, 身根------触觉神经。对触相
6, 意根------思维神经。对法相
所谓六根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接收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光有大脑没有六根不行,而有了六根没有大脑也不行,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特别落后,人类对自身生理构造处于一知半解,根本不知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所以只注重六根而乎略了大脑的存在与功能。
那什麽叫六根清净呢?一个休学者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先说眼根清净,佛教里有一句术语叫色相,色相指的是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和形相,我们看东西要是被它外表的颜色和形相所迷惑,眼根就不净了,要透过现相看其本质,要由表及里,入木三分。
下面举一个很不恰当又很切合实际的例子,比如我们看一个美女,虽然外表很漂亮美丽,通过感观(眼根)使我们身心愉悦,但我们同时还要想到;美与丑的差别在哪里,啊,原来如此,睫毛还是那个睫毛,只是长了一些,眼睛还是那个眼睛,只是黑一些,亮一些,大一些。皮肤还是那个皮肤,只是白析些,丰满些。至于内里肉体与骨骼都相差无几。想到这里,我们对美的诱惑与痴迷立马烟消云散了。
看人是这样,看其它物体也是如此,有一次马路上来了一辆三轮车卖土豆的,人们围过来,说长道短百般挑剔,有人说这土豆太小了,卖土豆的小伙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大伙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小伙说;“这还小?这还得切碎了吃呢!”正是如此,土豆不管大小里面都是淀粉,你买再大的土豆也不能整吞下肚,都要切碎了嚼烂了方能下咽与吸收,小伙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给那些眼根不净的人指点了迷津,这就告诉我们看人,看物,看事不要光看外表,光看外表眼根就不净,就痴迷。
下面再说耳根,耳朵是大脑感受外界声音的器官,外界声音通过外耳道、鼓膜、蹬鼓、耳蜗传到听觉神经产生听觉。人的听觉感知范围大约在每秒20——20000次,低于20为次声波,高于20000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科学家推断;在人内耳听觉神经束上,大约有两万颗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当外界不同频率的空气波传入内耳时,便会引起相应神经纤维的共振,人就能分辨出声因来。这种把物理学和生理学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论断,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令人折服。
自然界的声音大至分两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噪音,而语言又分两种,褒和贬。褒义的,赞美的,奖赏的语言听了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贬义的,谩骂的,诅咒的语言听了就会伤心,愤怒与仇恨。
那么同样是空气波,好话和坏话都是人们自己界定的,也就是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设下了许多无形的大网,人的一生就在这个网中钻来钻去,至死也钻不出这个圈。
我们明白了语言是一种空气波以后,而好话赖话又是 人们自己规定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坏话,无力反驳又不想反驳时,就要想到它是一种空气波,当做耳傍风,如清风过耳,不预理睬,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耳根清净了,古人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理念正好和佛法的六根清净不谋而合。
当然,我们讲六根清净不是要把佛教徒都变成瞎子、聋子和白痴,但在必要时必需做这样的傻瓜,至少要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羁绊,才能超凡脱俗,成为活佛,这不仅是长寿秘诀,养生之道,也是为人之本。
六根清净就是洁身自爱,清心寡欲。寡欲就是清除和减少欲望,不为金钱所左右,不为名利所动摇,不为美食所诱惑,不为美色所倾倒。因为欲望是无底洞,人身上最大的“器官”就是欲望,最小的则是胃口,欲望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飘渺的幻想,欲望会使你整天情绪紧张压抑,使你的内分泌失调紊乱,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癌细胞等乘虚而入,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为了功名利禄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半路夭折,又有几多隐者卧居深山怡养天年。
至于后面的四根,内容囊括了味觉神经和触觉神经以及思维功能,其原理和上面讲的大同小异,
这里就不在赘述。
四大:构成器世间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故器世间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大,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大。
<<圆觉经>>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根是根,识是识,不可混淆。根因能触尘而生识,因能生之故,所以称之为根。这六根分别触六尘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意根在大乘里也叫末那。
六根六尘六识构成佛法中经常见到的名相:十八界。这也是佛法最基本的名相。
1, 眼根------视觉神经。对色相
2, 耳根------听觉神经。对声相
3, 舌根------味觉神经。对味相
4, 鼻根------味觉神经。对香相
5, 身根------触觉神经。对触相
6, 意根------思维神经。对法相
所谓六根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接收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光有大脑没有六根不行,而有了六根没有大脑也不行,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特别落后,人类对自身生理构造处于一知半解,根本不知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所以只注重六根而乎略了大脑的存在与功能。
那什麽叫六根清净呢?一个休学者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先说眼根清净,佛教里有一句术语叫色相,色相指的是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和形相,我们看东西要是被它外表的颜色和形相所迷惑,眼根就不净了,要透过现相看其本质,要由表及里,入木三分。
下面举一个很不恰当又很切合实际的例子,比如我们看一个美女,虽然外表很漂亮美丽,通过感观(眼根)使我们身心愉悦,但我们同时还要想到;美与丑的差别在哪里,啊,原来如此,睫毛还是那个睫毛,只是长了一些,眼睛还是那个眼睛,只是黑一些,亮一些,大一些。皮肤还是那个皮肤,只是白析些,丰满些。至于内里肉体与骨骼都相差无几。想到这里,我们对美的诱惑与痴迷立马烟消云散了。
看人是这样,看其它物体也是如此,有一次马路上来了一辆三轮车卖土豆的,人们围过来,说长道短百般挑剔,有人说这土豆太小了,卖土豆的小伙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大伙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小伙说;“这还小?这还得切碎了吃呢!”正是如此,土豆不管大小里面都是淀粉,你买再大的土豆也不能整吞下肚,都要切碎了嚼烂了方能下咽与吸收,小伙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给那些眼根不净的人指点了迷津,这就告诉我们看人,看物,看事不要光看外表,光看外表眼根就不净,就痴迷。
下面再说耳根,耳朵是大脑感受外界声音的器官,外界声音通过外耳道、鼓膜、蹬鼓、耳蜗传到听觉神经产生听觉。人的听觉感知范围大约在每秒20——20000次,低于20为次声波,高于20000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科学家推断;在人内耳听觉神经束上,大约有两万颗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当外界不同频率的空气波传入内耳时,便会引起相应神经纤维的共振,人就能分辨出声因来。这种把物理学和生理学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论断,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令人折服。
自然界的声音大至分两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噪音,而语言又分两种,褒和贬。褒义的,赞美的,奖赏的语言听了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贬义的,谩骂的,诅咒的语言听了就会伤心,愤怒与仇恨。
那么同样是空气波,好话和坏话都是人们自己界定的,也就是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设下了许多无形的大网,人的一生就在这个网中钻来钻去,至死也钻不出这个圈。
我们明白了语言是一种空气波以后,而好话赖话又是 人们自己规定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坏话,无力反驳又不想反驳时,就要想到它是一种空气波,当做耳傍风,如清风过耳,不预理睬,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耳根清净了,古人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理念正好和佛法的六根清净不谋而合。
当然,我们讲六根清净不是要把佛教徒都变成瞎子、聋子和白痴,但在必要时必需做这样的傻瓜,至少要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羁绊,才能超凡脱俗,成为活佛,这不仅是长寿秘诀,养生之道,也是为人之本。
六根清净就是洁身自爱,清心寡欲。寡欲就是清除和减少欲望,不为金钱所左右,不为名利所动摇,不为美食所诱惑,不为美色所倾倒。因为欲望是无底洞,人身上最大的“器官”就是欲望,最小的则是胃口,欲望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飘渺的幻想,欲望会使你整天情绪紧张压抑,使你的内分泌失调紊乱,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癌细胞等乘虚而入,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为了功名利禄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半路夭折,又有几多隐者卧居深山怡养天年。
至于后面的四根,内容囊括了味觉神经和触觉神经以及思维功能,其原理和上面讲的大同小异,
这里就不在赘述。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一刻相离。这种影响便似一块黑布,把我们的眼睛盖着了,令我们不知事物的真相。
2、行(造作诸业)
由于无明,我们便会造作种种善恶不同之业,这便称为“行”。
3、识(业识投胎)
“识”是业之载体。由无明所引致之任何行,会被纪录在识之中。无明、行及识就如播种人、种子及大地之相互关系及组合。如果把生死轮回比作一座房子,无明、行及识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头。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是指众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蕴身。这一身体是负载识的容器,亦是后来发展出之各支的基础。如果没有这蕴身,识便没有附托的对象,亦无从发展出后来之视觉及听觉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则好比墙及屋顶等。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在名色蕴身存在后,并不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没多久后,它便发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备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功能,这便称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门。透过这些窗及门,房内的人便能与外界有所接触。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们便藉此媒介与外境发生关连,这便是“触”的意思,譬如说我们有了眼根,而又有视觉功能,现在面前有一朵花,我们的视觉感官便透过眼根与这外境发生关连了。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有了感官等与外境的接触,我们便生乐、苦或不乐不苦之中性感受,这是“受”支的意思。举些例子:当眼睛与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时,眼识便生起作用,我们便会有乐的感受;当鼻根与臭味相遇时,嗅觉便生起作用,我们生出苦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因为有了前一支——受,我们便会有所贪爱,眼喜欢见美丽的事物,耳爱听悦耳的音乐。不愿与好事物及感受分离,又不愿与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这是“爱”支的意思。
9、取(追求造作)
因为有上一支,我们便有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取”。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由爱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行,我们便具足了以后再受生的因缘了,这是“有”的意思。前面讲过无明、行及识好比播种人、种子及大地,而爱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则是长出之幼苗。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因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既有生、其必然后果是有“老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於无穷。
1、无明(贪□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一刻相离。这种影响便似一块黑布,把我们的眼睛盖着了,令我们不知事物的真相。
2、行(造作诸业)
由于无明,我们便会造作种种善恶不同之业,这便称为“行”。
3、识(业识投胎)
“识”是业之载体。由无明所引致之任何行,会被纪录在识之中。无明、行及识就如播种人、种子及大地之相互关系及组合。如果把生死轮回比作一座房子,无明、行及识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头。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是指众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蕴身。这一身体是负载识的容器,亦是后来发展出之各支的基础。如果没有这蕴身,识便没有附托的对象,亦无从发展出后来之视觉及听觉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则好比墙及屋顶等。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在名色蕴身存在后,并不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没多久后,它便发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备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功能,这便称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门。透过这些窗及门,房内的人便能与外界有所接触。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们便藉此媒介与外境发生关连,这便是“触”的意思,譬如说我们有了眼根,而又有视觉功能,现在面前有一朵花,我们的视觉感官便透过眼根与这外境发生关连了。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有了感官等与外境的接触,我们便生乐、苦或不乐不苦之中性感受,这是“受”支的意思。举些例子:当眼睛与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时,眼识便生起作用,我们便会有乐的感受;当鼻根与臭味相遇时,嗅觉便生起作用,我们生出苦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因为有了前一支——受,我们便会有所贪爱,眼喜欢见美丽的事物,耳爱听悦耳的音乐。不愿与好事物及感受分离,又不愿与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这是“爱”支的意思。
9、取(追求造作)
因为有上一支,我们便有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取”。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由爱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行,我们便具足了以后再受生的因缘了,这是“有”的意思。前面讲过无明、行及识好比播种人、种子及大地,而爱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则是长出之幼苗。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因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既有生、其必然后果是有“老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於无穷。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海涛法师 )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海涛法师 辑)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海涛法师 辑)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
海涛法师 辑
壹、六字大明咒的意义:
1.六字大明咒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万咒之王、观音心咒、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此咒又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为大乘之精纯。
2.六字大明咒梵语意为「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此是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观世音)祈求未来往生极乐之时所唱之六字明咒。
3.西藏佛教徒相信此菩萨在极乐世界之莲台救济祈祷者,令出离生死,故不分僧俗盛行口唱此明咒。此六字被赞称为智慧、解脱、救济、快乐之本源,唱念此六字可分别免去流转轮回于天、人、阿修罗,以及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之苦。
4.六字大明咒是用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
「嗡」:白色之平等性智光,净除在天道中之骄傲及我执, 断除堕落、变异之苦。
「嘛」:绿色之成所作智光,净除阿修罗道中之忌妒,断除斗争之苦。
「呢」:黄色之自生本智光,净除人道中之无明及贪欲,断除生、老、病、死、贫苦之灾。
「呗」:蓝色之法界体性智光,净除畜牲道中愚痴,断除闇哑苦。
「美」:红色之妙观察智光,净除饿鬼道中之悭吝,断除饥渴苦。
「吽」:黑蓝色之大圆镜智光,净除地狱中之瞋恨,断除热寒苦。
5.六字大明咒的表法:
「嗡」表天道;
「嘛」表阿修罗道;
「呢」表人道;
「呗」表畜生道;
「美」表鬼道;
「吽」表地狱道,持诵此六字咒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的持诵功德:(出自《大乘庄严宝王经》)
1.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2.若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金刚之身;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又如见于如来,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
4.如是之人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
6.如是受持六字大明咒之人,永不受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
7.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盘地;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度傍生;圆满法味一切智智、演说无尽。
8.若有人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而无有异。
9.若有人以天金宝,造作如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形象。如是作已,而于一日庆赞供养,所获果报不如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中一字所获果报功德,不可思议善住解脱。
10.此六字大明王陀罗尼难得值遇,如彼金刚不可破坏,如见无上智如无尽智,如如来清净智,如入无上解脱,远离贪瞋痴轮回苦恼,如禅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如入一切法,而于恒时圣众爱乐。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三
1.持诵六字大明咒之人,没有贫富、男女、老幼之分,皆可使七代祖先超升解脱。
2.不单口唱此明咒始有功德,即着于身、持于手、蒙于家,亦得解脱生死之因。
3.西藏多记载将此明咒书写于长布片,藏于经筒,称为法-轮;一般以手转,或一风车、水车之力转之,称为转法-轮,可了脱生死轮回之苦。也有书于旗旆,飘扬空中,或见于碑者。
4.经上说,世尊于所有微尘皆能数其数量,若有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一遍,所获功德世尊不能数其数量。
5.虽然世尊能以神力将十二年间降两之雨滴数一一算出,然而对于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却不能数其数量。
6.此世界之河川,及海洋之水滴可以尽数,然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依然数不尽。
7.虽然宇宙及须弥山之原子可以尽数,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不能数尽。
8.持六字大明咒,对于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可以消除,寿命增长,福德增加,财富充盈。
9.即使命终之时,通往下道诸门亦得而封闭,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触佛法,具足自由及机缘来修法。
10.持咒者之气息触及他人,他人最终亦得证果。
11.任何来生均得高贵外形,语调和雅,门第尊贵,并具有诸种美德,例如得入禅定深境、长寿,善于从事利生事业,门徒众多,财富,智慧,所求满愿,并因深信诸如来而得为佛子。
12.六字大明咒可封闭六道轮回之门,亦可超越世间的成就,同时为成就日后的佛果铺路,达到不退转之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四
1.如果将亡之人能闻六字明咒,或持向尸体或骨骸,该人之意识即刻由下道之中得到解脱,往生上道,终得证果。如是此明咒之功德利益不可胜数。
2.受持六字大明咒者的身体疾病及障碍将会被净除;所造的语业被净化,种下妙音的种子;所有意念之无明、愚痴将被净除,得到佛菩萨智慧的加持。
3.受持六字大明咒者若精进的修持,可将凡夫之身口意转化成佛菩萨之金刚身口意,甚至可将肉身修练出舍利子。
4.受持六字大明咒者,甚至只念诵一遍明咒,亦可获得无量智慧,最终将升起慈悲心,且圆满六度波罗密;更将生为转轮圣王,达到不会退转的菩萨境界以至开悟。
5.凡有人或非人「见、闻、觉、受」(看见、听到、忆念、触及)到六字大明咒,他即刻种下成佛菩萨的因。
6.六字大明咒之咒印功德利益:一、降魔;二、治病;三、免劫;四、各种成就;五、去障;六、登佛位。
7.此六字大明咒于大乘中,最上精纯微妙。
8.此六字大明王难得值遇,但念一遍是人当得一切如来以衣服、饮食、汤药及座卧等资具一切供养。
9.若有得此六字大明王陀罗尼者,是人贪、瞋、痴三毒不能染污,犹如紫磨金宝,尘垢不可染着。
10.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若有戴持在身中者,是人亦不染着贪瞋痴病。
11.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
选自普光帝珠网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海涛法师 辑)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
海涛法师 辑
壹、六字大明咒的意义:
1.六字大明咒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万咒之王、观音心咒、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此咒又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为大乘之精纯。
2.六字大明咒梵语意为「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此是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观世音)祈求未来往生极乐之时所唱之六字明咒。
3.西藏佛教徒相信此菩萨在极乐世界之莲台救济祈祷者,令出离生死,故不分僧俗盛行口唱此明咒。此六字被赞称为智慧、解脱、救济、快乐之本源,唱念此六字可分别免去流转轮回于天、人、阿修罗,以及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之苦。
4.六字大明咒是用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
「嗡」:白色之平等性智光,净除在天道中之骄傲及我执, 断除堕落、变异之苦。
「嘛」:绿色之成所作智光,净除阿修罗道中之忌妒,断除斗争之苦。
「呢」:黄色之自生本智光,净除人道中之无明及贪欲,断除生、老、病、死、贫苦之灾。
「呗」:蓝色之法界体性智光,净除畜牲道中愚痴,断除闇哑苦。
「美」:红色之妙观察智光,净除饿鬼道中之悭吝,断除饥渴苦。
「吽」:黑蓝色之大圆镜智光,净除地狱中之瞋恨,断除热寒苦。
5.六字大明咒的表法:
「嗡」表天道;
「嘛」表阿修罗道;
「呢」表人道;
「呗」表畜生道;
「美」表鬼道;
「吽」表地狱道,持诵此六字咒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的持诵功德:(出自《大乘庄严宝王经》)
1.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2.若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金刚之身;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又如见于如来,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
4.如是之人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
6.如是受持六字大明咒之人,永不受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
7.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盘地;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度傍生;圆满法味一切智智、演说无尽。
8.若有人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而无有异。
9.若有人以天金宝,造作如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形象。如是作已,而于一日庆赞供养,所获果报不如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中一字所获果报功德,不可思议善住解脱。
10.此六字大明王陀罗尼难得值遇,如彼金刚不可破坏,如见无上智如无尽智,如如来清净智,如入无上解脱,远离贪瞋痴轮回苦恼,如禅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如入一切法,而于恒时圣众爱乐。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三
1.持诵六字大明咒之人,没有贫富、男女、老幼之分,皆可使七代祖先超升解脱。
2.不单口唱此明咒始有功德,即着于身、持于手、蒙于家,亦得解脱生死之因。
3.西藏多记载将此明咒书写于长布片,藏于经筒,称为法-轮;一般以手转,或一风车、水车之力转之,称为转法-轮,可了脱生死轮回之苦。也有书于旗旆,飘扬空中,或见于碑者。
4.经上说,世尊于所有微尘皆能数其数量,若有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一遍,所获功德世尊不能数其数量。
5.虽然世尊能以神力将十二年间降两之雨滴数一一算出,然而对于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却不能数其数量。
6.此世界之河川,及海洋之水滴可以尽数,然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依然数不尽。
7.虽然宇宙及须弥山之原子可以尽数,念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不能数尽。
8.持六字大明咒,对于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可以消除,寿命增长,福德增加,财富充盈。
9.即使命终之时,通往下道诸门亦得而封闭,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触佛法,具足自由及机缘来修法。
10.持咒者之气息触及他人,他人最终亦得证果。
11.任何来生均得高贵外形,语调和雅,门第尊贵,并具有诸种美德,例如得入禅定深境、长寿,善于从事利生事业,门徒众多,财富,智慧,所求满愿,并因深信诸如来而得为佛子。
12.六字大明咒可封闭六道轮回之门,亦可超越世间的成就,同时为成就日后的佛果铺路,达到不退转之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四
1.如果将亡之人能闻六字明咒,或持向尸体或骨骸,该人之意识即刻由下道之中得到解脱,往生上道,终得证果。如是此明咒之功德利益不可胜数。
2.受持六字大明咒者的身体疾病及障碍将会被净除;所造的语业被净化,种下妙音的种子;所有意念之无明、愚痴将被净除,得到佛菩萨智慧的加持。
3.受持六字大明咒者若精进的修持,可将凡夫之身口意转化成佛菩萨之金刚身口意,甚至可将肉身修练出舍利子。
4.受持六字大明咒者,甚至只念诵一遍明咒,亦可获得无量智慧,最终将升起慈悲心,且圆满六度波罗密;更将生为转轮圣王,达到不会退转的菩萨境界以至开悟。
5.凡有人或非人「见、闻、觉、受」(看见、听到、忆念、触及)到六字大明咒,他即刻种下成佛菩萨的因。
6.六字大明咒之咒印功德利益:一、降魔;二、治病;三、免劫;四、各种成就;五、去障;六、登佛位。
7.此六字大明咒于大乘中,最上精纯微妙。
8.此六字大明王难得值遇,但念一遍是人当得一切如来以衣服、饮食、汤药及座卧等资具一切供养。
9.若有得此六字大明王陀罗尼者,是人贪、瞋、痴三毒不能染污,犹如紫磨金宝,尘垢不可染着。
10.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若有戴持在身中者,是人亦不染着贪瞋痴病。
11.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
选自普光帝珠网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文殊菩萨心咒(智慧咒)
文殊菩萨心咒(智慧咒):
发音:ōng ā rā bā zhā nà dì。
嗡阿喇 巴札那谛。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Om Ara Pa Za Na Di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嗡啊惹 巴扎纳德。
嗡阿诺 巴札拿。
文殊智慧咒功德简介: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载,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更为恭敬。 持咒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 文殊菩萨五字心咒 】(原文引用乾隆大藏经第一六三册三九一页)
阿罗跛者娜 (拼音:a luo bo zhe na)(梵文 A RA PA CA NA),跟“阿喇巴札那”为同咒异译。
《金刚顶经》五字真言胜相云:“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普贤随逐加被,护法善神在其人前。又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若人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於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定成正觉。”
发音:ōng ā rā bā zhā nà dì。
嗡阿喇 巴札那谛。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Om Ara Pa Za Na Di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嗡啊惹 巴扎纳德。
嗡阿诺 巴札拿。
文殊智慧咒功德简介: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载,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更为恭敬。 持咒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 文殊菩萨五字心咒 】(原文引用乾隆大藏经第一六三册三九一页)
阿罗跛者娜 (拼音:a luo bo zhe na)(梵文 A RA PA CA NA),跟“阿喇巴札那”为同咒异译。
《金刚顶经》五字真言胜相云:“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普贤随逐加被,护法善神在其人前。又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若人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於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定成正觉。”
文殊菩萨简介 不良内容举报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编辑本段]
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着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着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编辑本段]
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着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着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云法师:慈悲是福
慈悲是福
星 云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只要我们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会引我以悦耳鸣唱。
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求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如果我们能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常做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摘自《浩瀚星云》(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8975.htm)
星 云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只要我们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会引我以悦耳鸣唱。
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求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如果我们能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常做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摘自《浩瀚星云》(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8975.htm)
小哲理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
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
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难救,自卑的人更难救。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怎样包容他才是。
1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
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
请你多口下留情。
16、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7、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
2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1、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
别人就容易接受。
2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3、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5、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
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远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6、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7、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与伤害。
28、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虚度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
滥用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9、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0、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3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3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
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35、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36、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
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
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8、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净之中。
39、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
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4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4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7、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8、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
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49、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50、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1、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52、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
这是永恒的至理。
53、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
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4、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
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5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
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抛开自由的悲切,去帮助他人。
56、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学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57、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
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8、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59、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6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
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6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
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63、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当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欢喜求生西方极乐清净平等的佛土。
64、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
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65、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66、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67、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
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
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难救,自卑的人更难救。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怎样包容他才是。
1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
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
请你多口下留情。
16、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7、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
2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1、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
别人就容易接受。
2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3、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5、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
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远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6、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7、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与伤害。
28、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虚度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
滥用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9、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0、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3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3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
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35、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36、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
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
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8、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净之中。
39、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
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4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4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7、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8、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
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49、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50、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1、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52、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
这是永恒的至理。
53、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
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4、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
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5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
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抛开自由的悲切,去帮助他人。
56、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学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57、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
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8、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59、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6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
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6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
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63、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当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欢喜求生西方极乐清净平等的佛土。
64、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
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65、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66、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67、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净空法师: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
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
意三善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讲存心。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三业清净”,并且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现在在新加坡开“华严班”,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讲好《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堕阿鼻地狱。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见和同解如何落实?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诲,就见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读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识,所以那时国家强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都欢喜。到了慈禧太后废除宫廷读经制度,那时意见就不统一,国运就衰退了。因此,我们相信佛的话,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化解。这一条属于思想问题,其余五条属于事相。
落实在实际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广义的,指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约,应当要遵守。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一定要因时因地,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时,将印度戒律中国化,对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佛无有定法可说,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若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个人,每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道场,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这六条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一千尊韦驮菩萨,也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虽然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决不是说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没有。供养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会接受。我们要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
三、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戒学是如理如法,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违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比如说: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也就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称作“布施”。
“持戒”是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瞋恚、嫉妒,这称作“忍辱波罗蜜”。
“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
“禅定”是对治散乱。世人所谓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会受外境诱惑、干扰;如如不动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得到了,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了,也绝对不会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真实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总共六条,前五条是单色的,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的,五种颜色都有,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就是说,布施里面有般若,才称作“布施度”;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里面没有般若,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非常具体,这就是菩提心的落实。
五、普贤十愿
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云:“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在于落实普贤行,《无量寿经》云:“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所说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就是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
诸佛是指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很难体会。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体会,他现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将来会成佛。说现在就是佛,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但我们没有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连父母、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以这种心态念佛,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无丝毫相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我们的行为与普贤行不相应,怎么能进入普贤法界?所以,祖师把“普贤十愿”列入早晚课,就是要天天提醒,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起心动念要与十愿相应。
(二)称赞如来
如何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就落实了。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一切善事称扬;见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们是见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却记得很清楚,永远不忘,完全与普贤十愿颠倒,怎么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无一不欢迎你。
(三)广修供养
“广”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去参加天主教的礼拜祷告,也是修供养,以真诚心、恭敬心、爱心供养。所以,“广修供养”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愿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条没有做到,忏悔就不彻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错事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的所有罪过,佛菩萨心里痕迹都不落。佛菩萨只记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后不再造,即儒家讲的“不贰过”。知道错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名为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善神尊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能将之改过,这是真正忏悔业障。
“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门宣扬别人过失的过;“广修供养”是改悭贪的过,改心量狭小的过。因此,十愿条条都是忏悔法。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特别加强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就是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对社会、众生有好处的事,纵然他是我们的敌人、冤家,也要去帮助。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不接受,还说我不怀好意,譬如我们帮助他钱财,可以请别人转交给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将来他知道了,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六)请转法轮
“教学”,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疏忽了。现在社会动乱,人心没有归依,原因何在?《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为没有人教,才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有责任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请佛住世
如果这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此地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就请他常住在此地,这就是“请佛住世”,这个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常住在舍卫国,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了。所以,要懂得请法师讲经,请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学。普贤十愿这两条太重要了!
普贤十愿,“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所谓“回向”,即拓开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八)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老师,都是菩萨学处。
(九)恒顺众生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现代化、本土化。两千年前,佛教刚传入中国,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随顺中国人,将道场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而基督教(唐朝时称作景教)也是那个时候传来中国的,为什么不能像佛教这么兴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一看就不喜欢接近,这是不懂得恒顺众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国,泰国人的面孔,这叫恒顺众生。
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建道场,建成宫殿式的,结果只有几个老华侨进去,外国人一个都不进去,因为外国人一看到,“你们是外国文化”,他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不能度众生。因此,我极力提倡,希望这些法师在美国建道场,要建成白宫的样式。为什么?中国的道场建宫殿样式,因为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而美国总统住在白宫,所以到美国就要建白宫的样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美国人一看很亲切,他就来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这是恒顺众生。我们的过失就是分别、执著,这是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过失。
(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改我们小心量的过失。
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是念佛,不是口念;与普贤十愿完全相应,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无一不是念佛。现在人学佛,真的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著,完全违背了佛陀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深解义趣之过。
以上是净宗同学修学的五个课程。佛讲的方法太多了,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纲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之相应,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实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只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末后,“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
最后,我特别节录出《净土指归》所讲的十种信心。
一、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我们决定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二、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
识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
“道果”即阿罗汉果。你不能证阿罗汉果,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分别、执著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起分别、执著的念头,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决定脱不了轮回。
四、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
这是讲修行不错,有成就,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
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惠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人家有没有过失,我们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的人,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先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教诫众生,你们要是做错事情,就是这种下场。他是示现来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如何会晓得?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菩提心的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实。这五个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实,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七、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是经上常说的,可是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这是指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的不灵。其实是自己没有依照方法修行,错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照顾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现前的心与佛心、佛行相应,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应,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心行相应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十、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
对这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
意三善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讲存心。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三业清净”,并且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现在在新加坡开“华严班”,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讲好《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堕阿鼻地狱。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见和同解如何落实?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诲,就见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读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识,所以那时国家强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都欢喜。到了慈禧太后废除宫廷读经制度,那时意见就不统一,国运就衰退了。因此,我们相信佛的话,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化解。这一条属于思想问题,其余五条属于事相。
落实在实际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广义的,指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约,应当要遵守。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一定要因时因地,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时,将印度戒律中国化,对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佛无有定法可说,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若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个人,每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道场,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这六条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一千尊韦驮菩萨,也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虽然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决不是说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没有。供养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会接受。我们要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
三、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戒学是如理如法,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违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比如说: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也就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称作“布施”。
“持戒”是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瞋恚、嫉妒,这称作“忍辱波罗蜜”。
“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
“禅定”是对治散乱。世人所谓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会受外境诱惑、干扰;如如不动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得到了,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了,也绝对不会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真实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总共六条,前五条是单色的,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的,五种颜色都有,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就是说,布施里面有般若,才称作“布施度”;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里面没有般若,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非常具体,这就是菩提心的落实。
五、普贤十愿
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云:“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在于落实普贤行,《无量寿经》云:“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所说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就是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
诸佛是指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很难体会。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体会,他现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将来会成佛。说现在就是佛,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但我们没有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连父母、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以这种心态念佛,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无丝毫相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我们的行为与普贤行不相应,怎么能进入普贤法界?所以,祖师把“普贤十愿”列入早晚课,就是要天天提醒,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起心动念要与十愿相应。
(二)称赞如来
如何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就落实了。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一切善事称扬;见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们是见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却记得很清楚,永远不忘,完全与普贤十愿颠倒,怎么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无一不欢迎你。
(三)广修供养
“广”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去参加天主教的礼拜祷告,也是修供养,以真诚心、恭敬心、爱心供养。所以,“广修供养”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愿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条没有做到,忏悔就不彻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错事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的所有罪过,佛菩萨心里痕迹都不落。佛菩萨只记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后不再造,即儒家讲的“不贰过”。知道错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名为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善神尊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能将之改过,这是真正忏悔业障。
“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门宣扬别人过失的过;“广修供养”是改悭贪的过,改心量狭小的过。因此,十愿条条都是忏悔法。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特别加强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就是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对社会、众生有好处的事,纵然他是我们的敌人、冤家,也要去帮助。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不接受,还说我不怀好意,譬如我们帮助他钱财,可以请别人转交给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将来他知道了,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六)请转法轮
“教学”,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疏忽了。现在社会动乱,人心没有归依,原因何在?《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为没有人教,才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有责任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请佛住世
如果这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此地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就请他常住在此地,这就是“请佛住世”,这个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常住在舍卫国,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了。所以,要懂得请法师讲经,请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学。普贤十愿这两条太重要了!
普贤十愿,“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所谓“回向”,即拓开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八)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老师,都是菩萨学处。
(九)恒顺众生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现代化、本土化。两千年前,佛教刚传入中国,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随顺中国人,将道场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而基督教(唐朝时称作景教)也是那个时候传来中国的,为什么不能像佛教这么兴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一看就不喜欢接近,这是不懂得恒顺众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国,泰国人的面孔,这叫恒顺众生。
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建道场,建成宫殿式的,结果只有几个老华侨进去,外国人一个都不进去,因为外国人一看到,“你们是外国文化”,他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不能度众生。因此,我极力提倡,希望这些法师在美国建道场,要建成白宫的样式。为什么?中国的道场建宫殿样式,因为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而美国总统住在白宫,所以到美国就要建白宫的样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美国人一看很亲切,他就来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这是恒顺众生。我们的过失就是分别、执著,这是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过失。
(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改我们小心量的过失。
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是念佛,不是口念;与普贤十愿完全相应,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无一不是念佛。现在人学佛,真的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著,完全违背了佛陀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深解义趣之过。
以上是净宗同学修学的五个课程。佛讲的方法太多了,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纲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之相应,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实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只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末后,“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
最后,我特别节录出《净土指归》所讲的十种信心。
一、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我们决定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二、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
识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
“道果”即阿罗汉果。你不能证阿罗汉果,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分别、执著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起分别、执著的念头,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决定脱不了轮回。
四、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
这是讲修行不错,有成就,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
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惠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人家有没有过失,我们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的人,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先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教诫众生,你们要是做错事情,就是这种下场。他是示现来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如何会晓得?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菩提心的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实。这五个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实,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七、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是经上常说的,可是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这是指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的不灵。其实是自己没有依照方法修行,错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照顾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现前的心与佛心、佛行相应,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应,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心行相应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十、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
对这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星云法师:怎样才能“广结善缘”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
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
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 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 一个微笑,一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
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
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巨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业.!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8829.htm)
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
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
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 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 一个微笑,一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
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
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巨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业.!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8829.htm)
星云法师:发光的手指
佛陀在世的僧团,名为「六和僧团」,何以称为「六和僧团」?主要是因为教团的组织严密,各项职务井然有序,让大众生活和合无诤,能够安心办道。
僧团里,有一个比丘名叫驼标,他负责接待远方挂单的云水僧,驼标比丘心思细腻,慈悲柔和,寮房总是窗明几净,被褥用具一一齐全,为风尘仆仆的云水僧准备安稳的住处。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门口,等候远到的云水僧,常常过了深夜,他仍提着灯笼,接待挂单的客僧,送他们到住宿的地方。
年复一年,漫漫岁月,总是见到驼标比丘,在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灯笼,带领着远到的客僧,无论是少年比丘或中年比丘,灯火映照着他的身影。
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驼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灯笼照路,因为他日夜以谦下心、欢喜心迎送挂单的人,他的手指发光,亮如灯炬。夜里,他举指照路,引领客僧。他不以为是神通而得意自满,他欢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会把灯火吹熄,延误客人安歇的时间。
现在的社会,凡事都求速成,谁肯服务大众三十年?手指放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其实放光不是佛菩萨的专利,只要有一颗纯净至诚的心,人人都可以放光。当我们鼓励安慰他人,当下就是口里放光。给人方便的服务,不就是手中放光吗?对人慈颜含笑,面上无瞋,就是脸上放光!处处给人欢喜,给人信心,让别人得到智慧的清凉,当下内外通身光明。
只要减去一点自私心、贪爱心、瞋恨心、诤论心,不但可以让自己放光,也可以驱走黑暗,照耀别人。人人都是“发光体”。
——转自星云法师《一池落花两样情》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7967.htm)
僧团里,有一个比丘名叫驼标,他负责接待远方挂单的云水僧,驼标比丘心思细腻,慈悲柔和,寮房总是窗明几净,被褥用具一一齐全,为风尘仆仆的云水僧准备安稳的住处。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门口,等候远到的云水僧,常常过了深夜,他仍提着灯笼,接待挂单的客僧,送他们到住宿的地方。
年复一年,漫漫岁月,总是见到驼标比丘,在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灯笼,带领着远到的客僧,无论是少年比丘或中年比丘,灯火映照着他的身影。
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驼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灯笼照路,因为他日夜以谦下心、欢喜心迎送挂单的人,他的手指发光,亮如灯炬。夜里,他举指照路,引领客僧。他不以为是神通而得意自满,他欢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会把灯火吹熄,延误客人安歇的时间。
现在的社会,凡事都求速成,谁肯服务大众三十年?手指放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其实放光不是佛菩萨的专利,只要有一颗纯净至诚的心,人人都可以放光。当我们鼓励安慰他人,当下就是口里放光。给人方便的服务,不就是手中放光吗?对人慈颜含笑,面上无瞋,就是脸上放光!处处给人欢喜,给人信心,让别人得到智慧的清凉,当下内外通身光明。
只要减去一点自私心、贪爱心、瞋恨心、诤论心,不但可以让自己放光,也可以驱走黑暗,照耀别人。人人都是“发光体”。
——转自星云法师《一池落花两样情》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7967.htm)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如此被我们尊敬,是有其原因的。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的功德。现在分别说明一下。
一、观世音菩萨是倒驾慈航的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本来已修成了正果,成就了佛道,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既然已成了佛,为什么现在又称他为菩萨呢?是不是由佛位退失为菩萨位了呢?绝对不是!是因为正法明如来具有无比的大愿力,要度脱一切的苦难众生,所以倒驾慈航,自愿回归菩萨位,来救苦救难。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
“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由这一段话,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完全是为了救苦救难,要给我们得到安乐,所以才由佛位倒驾为菩萨位的。这种伟大的情操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例如一位当上了董事长的人,要他倒转过来作一位外务经理,他一定不愿意;一位作了政府部长的人,要他转过来作一位科长,你想他会干吗?观世音菩萨不但乐意倒转他的果位,成为一个菩萨,而且要成为一位千手千眼度众生的菩萨;更要做一个以三十二相来度众生的菩萨。我们一般的人,不要说叫他们发挥千手千眼的精神去工作,他们不愿意,就是叫他们牺牲星期六,星期日假,去为民服务,他们也不愿意。由这一比较,就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我们来恭敬了。
二、观世音菩萨不计身份地位救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在《观音三昧经》内说:“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
由这几句话,更知道观世音菩萨本来是佛,释迦牟尼是他的一位苦行弟子,可是现在释迦牟尼已成了佛,他却成为释迦牟尼的胁士,来这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这种伟大的情操,也是我们所不及的。例如一位已当过县长或市长的人,要他再回到县政府,市政府去当科员,为现代的县长,市长帮忙去做一些交际工作,他会愿意吗?由这可以看出观世音菩萨,他只要是为了众生的苦难,有度众生的因缘来到,他就毫不考虑自已身份的高低,一心地去度众生,使苦难的众生得到安乐而后止,像这样具有大忍大悲心的菩萨,是不是值得我们恭敬呢?观世音菩萨不但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还在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道,或为阿弥陀佛的协士,帮助阿弥陀佛来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任何佛世界度众生,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国。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极为忙碌的大慈大悲大菩萨。我们这世间,一个人只能作一份工作,若叫他一个人做二个人的二份工作,他就不耐烦了,会怨言怨语,心内很不高兴;可是观世音菩萨一人做无量人的工作,他都快快乐乐,从来没有说过怨言。各位曾看见过那一部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埋怨工作太多,众生太多过吗!绝对没有!工作再苦,众生再多,观世音菩萨都是欢欢喜喜度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这种伟大的行谊,是最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激的。
三、观世音菩萨的孝行值得我们学习
观世音菩萨还有一项美德,那就是他的头上戴了一个天冠,我们平时看见观世音菩萨头上高高的,有一块素白色的布幔覆盖着,看起来非常庄严,令人一看就生欢喜心,没有人看了观世音菩萨不生欢喜心的。你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那高高的东西是什么吗?那是一座佛龛,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将那么佛龛画成为发髻的样子,看起来是很美,很庄严,各位不可以将它当成发髻看啊!那是佛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将一座佛龛安在头顶上呢?因为他要供养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阿弥陀佛”。如《观无量寿经》上说:
“‘观世音菩萨’以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位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那尊被观世音菩萨供在头顶佛龛内的佛,有二十五由旬那么高大,一由旬是四十里,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里了。那尊佛真是很高大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在头顶上供奉阿弥陀佛呢?原来是为了报答阿弥陀佛的慈恩,所以将阿弥陀佛供养在自己头顶上的佛龛内,如《般舟赞》上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又,《往生礼赞》上也说:“西方阿弥陀佛,观音顶戴冠中住。”
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对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恭敬,他报慈恩的心又是多么悲切呀!各位听了这故事,是不是由心底发出敬仰之心来敬仰观世音菩萨的孝心呢?是不是要学习呢?现在我请问世间的人,有那一位弟子为了报师恩,而将师父的像顶戴在头上的呢?又有那一位子女为了报父母的恩,而将父母的像顶戴在头顶上的呢?绝对没有!这样一比较,就更显得观世音菩萨的伟大了。现在我有一个想法,每一位男居士身上都带有一个皮夹子,女居士手上也提了一个手提包,建议在皮夹子或皮包中一边插一帧你所敬仰的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如果你再插一帧佛菩萨像更好了。当你取皮夹或皮包内的钞票或物品时,一打开就可以看到佛菩萨、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在那一瞬间,对佛菩萨、师父和父母生出恭敬之心,这就是在修孝道的功德了。天天这样修功德,一年、十年、一生之中,就可以修无量功德,修这样的功德轻而易举,可是得到的果报却非常大。在《地藏经》中有一个故事:
一位名叫光目女孩,她母亲死了以后,非常的想念母亲。有一天有位罗汉到她家门口化斋,光目女就供养罗汉。罗汉受供之后,问光目女说:“我能为你完成什么心愿吗?”光目女说:“我的母亲死了没多久,我非常想念母亲,但不知母亲生在那一趣?”罗汉听了,就入定中,看见光目女的母亲堕落在恶趣之中受苦报,痛苦得很。罗汉出定以后问光目女:“你母亲现在堕在恶趣,非常痛苦,她生前有什么恶行,造了什么恶业吗?”光目女说:“我母亲生前很喜欢吃鱼鳖之类的众生,尤其喜欢吃鱼子鳖蛋,不知吃了多少?现在我怎么救我的母亲脱离恶道呢?”罗汉告诉光目女说:“你要以志诚之心,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名号,而且要画一尊如来形像,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你母亲,就可以救你母亲出离恶趣,脱离痛苦。”光目女立刻遵照罗汉的话去做,结果真的将母亲救出恶趣,脱离痛苦。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在身上供养一尊佛菩萨形像,每天以志诚之心向佛菩萨行恭敬供养,日子一久,那功德多大,若将这功德回向给任何人,任何人部会受大利益,若不回向而自受,利益也是无量的。若每天看到师长、父母的照片,也生出恭敬供养的志诚之心,也会有无量的功德,会获得无量的善根福报,这么容易的事可以去做。
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觉悟者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低标准和高标准。
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薄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已)。
然而,无论"度己"还是"度人",前提都要先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缘的"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假有"(因缘而合、因缘而分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虚幻变化规律---无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于"有"(只是"妙有"、"偶有"、像量子力学的"超弦"一样,是一种临时的组合)也不执着于"无"(万事万物均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真空不空,有归于无)。无"色"(色指物质、存在)但不"空"(非有、无),虽"空"但有"色"。"一分为三"曰"空、有、中","和其相联"则"三为一体"。不固守色空,不粘着色空,洞明"诸相非相",不拘泥于两边而立于中道,行于中道。
放下,首先要认识佛家常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进而提高到"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的境界。
万般将不去,意指人在投胎时空手而来(尽管婴儿生下时攒紧双拳,那里面也没有东西,他只不过想来人世间抓东西而已)、撒手而去(人逝时之本能),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无论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万般万样都是带不走的。
"业",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运动以及其所形成的行为。一个人的"身、口、意"的行为运动都具有力学惯性,即一种残余的潜在的可影响后面运动(会招致、形成一种结果)所具有的力量,即"业力"。
"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即使其肉身离世而去,但其精神这种"业力"却在世间保留下来了,具有余势和作用,影响着后来人。
眼前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力并没有完结,仍然潜伏着一种结果(好的和坏的),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业力"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只有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传于世的科技、人文学者,才有较大的“业力”影响后人。著作具有“业力”,因特网也具有“业力”,但不可能永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类的祖先——"上元人"做过些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业力"我们也无法领悟,人类的"业力"只可以阶段性地"随身"而无法做到永远随身。中国人曾悲恐毛泽东逝世后会有大灾难,然而却发展得更好。人们也曾忧虑邓小平走了之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代总是比一代聪明,一代总是比一代能干,这是历史发展规律。那种让死人牵着活人走,用历史来决定今天的八股思维方式,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反作用“业力”。
只有宇宙大自然的业力是永恒的!人类的业力显得很渺小,甚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其次,放下,就是要心地清净,随缘而不攀缘,淡薄名利、清心寡欲。
人生的烦恼其实绝大部份是自己找的,不该怨天尤人,只要肯面对真实,就不难发现,其根子在于一个"贪"字。贪权势而被权势弄死, 贪钱而为钱亡, 贪吃而伤身,贪财而招来横祸,不知足而东窗事发, 贪女色而祸起萧墙,贪过瘾而吸毒犯罪,贪出国而被欺骗,做生意太贪反而亏损,炒股因贪而被套、因透支而全军复没……食欲、色欲、物欲、贪婪、执着、嫉妒、嗔恨、攀比、虚荣、独尊、偏执、小气狭隘、以我为中心……都会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去掉牵连,去掉挂碍,才是消除烦恼的良方妙法。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是这样的。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是迷信;同样,当一个人没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就肆意指责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个迷信者。因为他们都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为,如果弄清楚之后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
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下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依上定义,当我们怀着向觉悟者致敬、向觉悟者学习,改过自新、从善积德的心态在佛前烧香磕头,又何罪之有?又怎能与迷信同语。
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会斤斤计较。
"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从古至今之所以争论不休,在于争论者未悟其真味。"无为"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干,无所作为。"无为"是指不要主观地、刻意地去干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即"无违"(老子时代"违""为"相通)地去"为"。 "无违" 地去"为",其结果反而是"无不为";"无违" 地去"治",其结果反而是"无不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境界。当整个社会人人能够做到"度人度己",觉悟文明,便达到"无为而治",比起靠斗争论、消灭论来治理要高明得多。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治民"。"民治"带来太平盛世,"治民"常常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到"空","诸法无我",破"我执、我见",平等侍人,就不会处处以自己为核心,事事强加于别人。
认识到"万般将不去",淡薄名利,就不会贪污受贿,不会争权夺利,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
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就会离事非、去争斗,"度人度己","慧福双修"。
当今时世,腐败风盛,金钱薰心、物欲横流,追星赶富,浮燥喧哗,隐患不少。虽非主流,岂可忽视?
智慧与良心就是佛根。
南无阿弥陀佛!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觉悟者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低标准和高标准。
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薄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已)。
然而,无论"度己"还是"度人",前提都要先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缘的"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假有"(因缘而合、因缘而分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虚幻变化规律---无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于"有"(只是"妙有"、"偶有"、像量子力学的"超弦"一样,是一种临时的组合)也不执着于"无"(万事万物均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真空不空,有归于无)。无"色"(色指物质、存在)但不"空"(非有、无),虽"空"但有"色"。"一分为三"曰"空、有、中","和其相联"则"三为一体"。不固守色空,不粘着色空,洞明"诸相非相",不拘泥于两边而立于中道,行于中道。
放下,首先要认识佛家常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进而提高到"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的境界。
万般将不去,意指人在投胎时空手而来(尽管婴儿生下时攒紧双拳,那里面也没有东西,他只不过想来人世间抓东西而已)、撒手而去(人逝时之本能),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无论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万般万样都是带不走的。
"业",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运动以及其所形成的行为。一个人的"身、口、意"的行为运动都具有力学惯性,即一种残余的潜在的可影响后面运动(会招致、形成一种结果)所具有的力量,即"业力"。
"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即使其肉身离世而去,但其精神这种"业力"却在世间保留下来了,具有余势和作用,影响着后来人。
眼前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力并没有完结,仍然潜伏着一种结果(好的和坏的),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业力"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只有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传于世的科技、人文学者,才有较大的“业力”影响后人。著作具有“业力”,因特网也具有“业力”,但不可能永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类的祖先——"上元人"做过些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业力"我们也无法领悟,人类的"业力"只可以阶段性地"随身"而无法做到永远随身。中国人曾悲恐毛泽东逝世后会有大灾难,然而却发展得更好。人们也曾忧虑邓小平走了之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代总是比一代聪明,一代总是比一代能干,这是历史发展规律。那种让死人牵着活人走,用历史来决定今天的八股思维方式,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反作用“业力”。
只有宇宙大自然的业力是永恒的!人类的业力显得很渺小,甚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其次,放下,就是要心地清净,随缘而不攀缘,淡薄名利、清心寡欲。
人生的烦恼其实绝大部份是自己找的,不该怨天尤人,只要肯面对真实,就不难发现,其根子在于一个"贪"字。贪权势而被权势弄死, 贪钱而为钱亡, 贪吃而伤身,贪财而招来横祸,不知足而东窗事发, 贪女色而祸起萧墙,贪过瘾而吸毒犯罪,贪出国而被欺骗,做生意太贪反而亏损,炒股因贪而被套、因透支而全军复没……食欲、色欲、物欲、贪婪、执着、嫉妒、嗔恨、攀比、虚荣、独尊、偏执、小气狭隘、以我为中心……都会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去掉牵连,去掉挂碍,才是消除烦恼的良方妙法。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是这样的。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是迷信;同样,当一个人没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就肆意指责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个迷信者。因为他们都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为,如果弄清楚之后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
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下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依上定义,当我们怀着向觉悟者致敬、向觉悟者学习,改过自新、从善积德的心态在佛前烧香磕头,又何罪之有?又怎能与迷信同语。
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会斤斤计较。
"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从古至今之所以争论不休,在于争论者未悟其真味。"无为"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干,无所作为。"无为"是指不要主观地、刻意地去干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即"无违"(老子时代"违""为"相通)地去"为"。 "无违" 地去"为",其结果反而是"无不为";"无违" 地去"治",其结果反而是"无不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境界。当整个社会人人能够做到"度人度己",觉悟文明,便达到"无为而治",比起靠斗争论、消灭论来治理要高明得多。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治民"。"民治"带来太平盛世,"治民"常常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到"空","诸法无我",破"我执、我见",平等侍人,就不会处处以自己为核心,事事强加于别人。
认识到"万般将不去",淡薄名利,就不会贪污受贿,不会争权夺利,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
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就会离事非、去争斗,"度人度己","慧福双修"。
当今时世,腐败风盛,金钱薰心、物欲横流,追星赶富,浮燥喧哗,隐患不少。虽非主流,岂可忽视?
智慧与良心就是佛根。
南无阿弥陀佛!
标题:星
尽管有一句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但是,大多数的人仍然喜欢讨便宜,而不喜欢“吃亏”。既然没有人愿意吃亏,那么,经常占人便宜的人,无庸置疑的,必然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处世做人要肯得吃亏,吃亏不但是待人处事最讨巧的方式,也是做人处世能够成功的不二法门。
过去社会上经常传出金光党骗财的案例,其实受骗的人正是为了占人便宜,因为一时利欲熏心,希望贪图意外之财,结果反而吃了大亏。反观一些看起来“吃亏”的人,结果才是真正占了大便宜。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为民谋福,宁愿自己吃亏,但到最后,大家公推他为帝;著名的“管鲍之交”,旁人都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作宰相,然而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交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利益了全国人民。
闽南语有一句俗谚说:“佛祖疼憨人”,中国也有一则故事,述甲乙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要他们选择过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结果选择付出的甲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终其一生乐善好施;希望过接受人生的乙却投生在一个以乞丐为生的人氏,终其一生皆以乞讨为业。
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所以,讨便宜的,未必真讨便宜;吃亏的,也未必真吃亏,真正说来,吃亏才是在讨便宜。
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即使一时“吃亏”,最终“因果”必定不会让你“吃亏”。因为,吃亏即非吃亏也,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吃亏便是福”,真可以说是先人智能的结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9518.htm)
过去社会上经常传出金光党骗财的案例,其实受骗的人正是为了占人便宜,因为一时利欲熏心,希望贪图意外之财,结果反而吃了大亏。反观一些看起来“吃亏”的人,结果才是真正占了大便宜。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为民谋福,宁愿自己吃亏,但到最后,大家公推他为帝;著名的“管鲍之交”,旁人都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作宰相,然而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交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利益了全国人民。
闽南语有一句俗谚说:“佛祖疼憨人”,中国也有一则故事,述甲乙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要他们选择过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结果选择付出的甲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终其一生乐善好施;希望过接受人生的乙却投生在一个以乞丐为生的人氏,终其一生皆以乞讨为业。
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所以,讨便宜的,未必真讨便宜;吃亏的,也未必真吃亏,真正说来,吃亏才是在讨便宜。
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即使一时“吃亏”,最终“因果”必定不会让你“吃亏”。因为,吃亏即非吃亏也,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吃亏便是福”,真可以说是先人智能的结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9518.htm)
怎样才能消业障? 妙莲老和尚开示
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业障深重,曾经毁谤佛法,因为谤法罪过一定要堕阿鼻地狱,即使如来出世也不通忏悔。幸好遇到一位善知识,告诉他念佛可消极重恶业,使他有了消业障的机会。可见念佛其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连如来在世不通忏悔的业都能消,何况其他的业障?所以,诸位只要抱住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自然能够全消业障、出生福慧;故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念佛时不要贪求感应,这种心一生,愚人不但得不到感应,还可能因此而谤佛—未得感应就认为佛法不灵,那就弄巧成拙了。也不要贪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是要过去久修善恨,现在又长时间精进努力的成果。我们现在念佛,只要能消业障就好;感应乃至一心不乱那是以后的果报,现在必须在因上加功用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佛号虽妙,不念就不能得到利益,业障消不了,西方也去不成。所以还是好好念佛罢!
念佛时不要贪求感应,这种心一生,愚人不但得不到感应,还可能因此而谤佛—未得感应就认为佛法不灵,那就弄巧成拙了。也不要贪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是要过去久修善恨,现在又长时间精进努力的成果。我们现在念佛,只要能消业障就好;感应乃至一心不乱那是以后的果报,现在必须在因上加功用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佛号虽妙,不念就不能得到利益,业障消不了,西方也去不成。所以还是好好念佛罢!
如何念佛-妙莲老和尚开示
用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用得好的,那有那么快?今天用不好,明天继续,明天用不好,后天再努力,直到做好为止。什么时候才是做好呢?就是你身、口、意三业能 与佛法相应,了无杂乱,日夜安详,心观佛、口念佛、身礼佛,能执持不忘,长期保持无间断才是好。
先谈身业,我们坐时要端身正坐,身不能朝前俯,也不可往后仰,腰要挺直、腿要盘方正,坐时就像一口大钟,稳稳当当的;头不要低昂歪斜,鼻对准胸膛,呼吸要 畅通,要用鼻子呼吸,不可用口。又要注意!眼睛不要东张西望的,大约看前面三、四尺的地方;如果闭着眼睛容易昏沉,若精神好时是可以闭,但在想睡时一闭上 眼睛就睡着了,所以睁开眼三、四分,看正前面不要看左右。
口业方面,不管大声念、中声念、小声念,抑或金刚念、默声念佛都好,只贵于“念念相继”不可间断!
在昏沉或散乱时应用大声念,所谓大声不是说叫你大喊大叫,而是念得响响亮亮、朗朗爽爽的,佛号盈满两耳;中声念是不高不沉;小声念也可以,这些方法都是功 夫的调适,视自己精神气力如何来使用,能念得自如就好了。但在大众中就要随众,是有板有眼的;不可以人家慢你要抢快,人家快你要慢,没有转弯的地方,你又 多一个弯子,那都不好,要大家异口同音才容易收摄身心,使身心静下来,不要妨碍了别人。
至于金刚念,就是只有唇舌在念而你旁边的人都听不到;若唇舌都不动,只在心中念,这叫默念。默声念并不是无声,因为虽是不出声,但自己心中念得字字分明, 也听得明明白白,意中佛号也仍观得清清楚楚的。而无声念是一般懈懈怠怠的人,虽没有昏沉,但却就是心不在焉,停下来不念了;因为你心中没有念佛了,而是在 打妄想,那不但见不到佛,而且会随着你的妄想升沉。至于默念虽然是无声,但你要是念得相应的话,那是“无声声如雷”;你若散乱心,虽大喊大叫“口念弥陀心 散乱”,那是“喉咙喊破也徒然”啊!那样念法今世是没法相应的,只种来世善根罢了。
如何使意业相应?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把当下的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字字明明白白;就这样百念千念万念,中间若有一句散了、走了,不要理它,你再 相续无间的念。如此念佛时间久了,必能念得身心自在,不昏沉又不散乱,那功夫已经上路了、相应了,相应时是“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功德不可思量,请大家在 这地方好好用心。每一声都是这样念,能如此念,每一声佛号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到;声音可遍三千大千世界,这功德是如何的大啊!不,不算大,若能“念念相应 念念佛”,则十方佛国所有佛都能听到,如此一声佛号,音遍法界,这功德才真的大啊!请大家至心念,若空过时间,太可惜、太可惜!
佛取不尽用不竭
我们开眼看佛像再闭眼观像,那是观像念佛;我们眼睛睁开时看得清清楚楚,闭眼时也如同睁眼一样看得清清楚楚,这叫做“观”。现在我们是持念名号,那怎么样 观呢?观就是观照,也就是注意、集中心力;现在观佛号就是指注意听念佛的声音,用耳根观听;如果口念着佛号心却没听到,让佛号跑掉没收摄回来,这就是没有 观照、观听。闭眼看叫做观,所谓反观,念佛人将佛号音声听回来,这就是反闻观音,此是用耳根修法;声声佛号听回,此是忆佛念佛。圣号是弥陀佛,耳闻是观世 音,忆念是大势至;如此念佛人是取西方三圣为所正观境,正念法应知。
这句佛号是从那来的呢?是从心中来,如涌泉一般由心中自然源源不绝的涌上来。俗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佛号是由心中自然而来,永远没有尽的时 候,你一念,它自然就来了。好像井水,你不取用,它不会溢出来;你用它,它也不会干枯的。
“取之不尽”是自性中佛,“用之不竭”是这句佛号的音声可以永远传遍十方;以科学家的证明来说,事实也是传遍十方。如何说呢?就是“指动太平洋”,你把指 头朝太平洋一插就有浪的波动延伸出去,由东岸一直延伸到西岸,虽小小一个点的振动作用就可传遍整个太平洋。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时,弥陀佛的功德是证遍法 界,所以这句佛号也是圆证法界,可说这句圣号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圣号。所以我们在念佛堂里念佛,不只是佛堂里的人才听得到,而是在其它世界也都听得到。佛 证遍法界,则十方诸佛皆能听到我在这里的念佛声。
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不到其它地方传来的念佛声呢?因凡夫的耳根所听有限,这就好像聋子,当然是听不到大雷声音的;若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十方世界有什么 微小音声听不到呢?而且六根圆通,则耳朵不但能听还能够看、能嗅,也能尝。我们现在不能六根互用,关键在那里呢?是因六根中塞满了六尘,尘不除尽如何能听 啊!更重要的是,我们心都在散乱中,要不然就是昏沉愚痴。要使心不散乱,你就当注意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这句佛号既由心中自然而来,所以还是自然而去。你就 谛听当下这一句就好了,在这上面站住、钉住、稳下来,百念千念万念都是这个样子,千万不可大意!
先谈身业,我们坐时要端身正坐,身不能朝前俯,也不可往后仰,腰要挺直、腿要盘方正,坐时就像一口大钟,稳稳当当的;头不要低昂歪斜,鼻对准胸膛,呼吸要 畅通,要用鼻子呼吸,不可用口。又要注意!眼睛不要东张西望的,大约看前面三、四尺的地方;如果闭着眼睛容易昏沉,若精神好时是可以闭,但在想睡时一闭上 眼睛就睡着了,所以睁开眼三、四分,看正前面不要看左右。
口业方面,不管大声念、中声念、小声念,抑或金刚念、默声念佛都好,只贵于“念念相继”不可间断!
在昏沉或散乱时应用大声念,所谓大声不是说叫你大喊大叫,而是念得响响亮亮、朗朗爽爽的,佛号盈满两耳;中声念是不高不沉;小声念也可以,这些方法都是功 夫的调适,视自己精神气力如何来使用,能念得自如就好了。但在大众中就要随众,是有板有眼的;不可以人家慢你要抢快,人家快你要慢,没有转弯的地方,你又 多一个弯子,那都不好,要大家异口同音才容易收摄身心,使身心静下来,不要妨碍了别人。
至于金刚念,就是只有唇舌在念而你旁边的人都听不到;若唇舌都不动,只在心中念,这叫默念。默声念并不是无声,因为虽是不出声,但自己心中念得字字分明, 也听得明明白白,意中佛号也仍观得清清楚楚的。而无声念是一般懈懈怠怠的人,虽没有昏沉,但却就是心不在焉,停下来不念了;因为你心中没有念佛了,而是在 打妄想,那不但见不到佛,而且会随着你的妄想升沉。至于默念虽然是无声,但你要是念得相应的话,那是“无声声如雷”;你若散乱心,虽大喊大叫“口念弥陀心 散乱”,那是“喉咙喊破也徒然”啊!那样念法今世是没法相应的,只种来世善根罢了。
如何使意业相应?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把当下的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字字明明白白;就这样百念千念万念,中间若有一句散了、走了,不要理它,你再 相续无间的念。如此念佛时间久了,必能念得身心自在,不昏沉又不散乱,那功夫已经上路了、相应了,相应时是“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功德不可思量,请大家在 这地方好好用心。每一声都是这样念,能如此念,每一声佛号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到;声音可遍三千大千世界,这功德是如何的大啊!不,不算大,若能“念念相应 念念佛”,则十方佛国所有佛都能听到,如此一声佛号,音遍法界,这功德才真的大啊!请大家至心念,若空过时间,太可惜、太可惜!
佛取不尽用不竭
我们开眼看佛像再闭眼观像,那是观像念佛;我们眼睛睁开时看得清清楚楚,闭眼时也如同睁眼一样看得清清楚楚,这叫做“观”。现在我们是持念名号,那怎么样 观呢?观就是观照,也就是注意、集中心力;现在观佛号就是指注意听念佛的声音,用耳根观听;如果口念着佛号心却没听到,让佛号跑掉没收摄回来,这就是没有 观照、观听。闭眼看叫做观,所谓反观,念佛人将佛号音声听回来,这就是反闻观音,此是用耳根修法;声声佛号听回,此是忆佛念佛。圣号是弥陀佛,耳闻是观世 音,忆念是大势至;如此念佛人是取西方三圣为所正观境,正念法应知。
这句佛号是从那来的呢?是从心中来,如涌泉一般由心中自然源源不绝的涌上来。俗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佛号是由心中自然而来,永远没有尽的时 候,你一念,它自然就来了。好像井水,你不取用,它不会溢出来;你用它,它也不会干枯的。
“取之不尽”是自性中佛,“用之不竭”是这句佛号的音声可以永远传遍十方;以科学家的证明来说,事实也是传遍十方。如何说呢?就是“指动太平洋”,你把指 头朝太平洋一插就有浪的波动延伸出去,由东岸一直延伸到西岸,虽小小一个点的振动作用就可传遍整个太平洋。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时,弥陀佛的功德是证遍法 界,所以这句佛号也是圆证法界,可说这句圣号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圣号。所以我们在念佛堂里念佛,不只是佛堂里的人才听得到,而是在其它世界也都听得到。佛 证遍法界,则十方诸佛皆能听到我在这里的念佛声。
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不到其它地方传来的念佛声呢?因凡夫的耳根所听有限,这就好像聋子,当然是听不到大雷声音的;若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十方世界有什么 微小音声听不到呢?而且六根圆通,则耳朵不但能听还能够看、能嗅,也能尝。我们现在不能六根互用,关键在那里呢?是因六根中塞满了六尘,尘不除尽如何能听 啊!更重要的是,我们心都在散乱中,要不然就是昏沉愚痴。要使心不散乱,你就当注意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这句佛号既由心中自然而来,所以还是自然而去。你就 谛听当下这一句就好了,在这上面站住、钉住、稳下来,百念千念万念都是这个样子,千万不可大意!
Thursday, April 29, 2010
图说释迦牟尼佛一生(全图)
2500多年前的一个凌晨,明星现于天上,在一棵菩提树下,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这天以后,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不尽的历史长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东方的一大片辽阔土地上,释迦牟尼的香火绵绵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乃至东方文明史,大多数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辩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义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经,是蕴藏丰富的文化艺术的珍品。
今天,我们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这首先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曾经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巨大,甚至构成我们传统文化一部分,并对我们民族心理意识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佛教文化,我们当然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编者还根据佛经给每幅彩画配上了生动的文字说明,另外,对于佛教有关的小常识也作了一些介绍,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将是一个源远流长,其妙无穷的世界。
这类题材的画册,在我国属首次出版,我们希望读者在欣赏具有浓郁异国情调和宗教气氛的优美画面时,除增长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外,对其中的玄妙因素应有所理解。
本画册资料极珍贵,不仅可供从事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等工作的同志参阅,也是中外旅游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是广大青年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宗教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奥,编者学力不逮,谬误之处,恭请指正。
佛祖释迦牟尼,世界闻名
在中国各地任何一处佛教名胜之地,一年四季,千百万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仰面对着他的像,谁能轻易地拒绝它那震憾心灵的无穷魅力呢?它满面的摄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难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悦、宁静、庄严,何等的亲切、洒脱、超然!在这微笑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慈祥、仁爱,对人世苦难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脱、轻松,早就看破滚滚红尘,洞查人间一切烦恼?随你怎样猜想,你始终不容易忘记:这就是“佛”,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中国几千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如来”!
1、 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3、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6、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10、 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11、 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12、 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14、 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16、 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17、 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葉、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18、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台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国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19、 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葉,舍利佛、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20、 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喉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图中跪迎佛祖者即罗喉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喉罗、阿难、优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 採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採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贱为尤,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也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发(一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搏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也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丰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纲。
23、 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驽,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24、 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闍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醉象却昂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闍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25、 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为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6、 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著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念,这才可能达到没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的彼岸。
27、 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28、 普渡众生
① 佛陀带领摩诃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
② 国内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 毗闍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
④ 毗闍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 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
⑥ 毗闍先勤劳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性畜加添饲料。
⑦ 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闍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听了迦枼尊者的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 佛渡众生
① 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一人为生。
② 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
③ 后来,她与同村一个青年经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务。
④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
⑤ 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 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⑧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陀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30、 普渡众生
① 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丈夫虽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织,感情甚笃。
② 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③ 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她轻拍小儿子,幸福充满她的心田。
④ 但是,人世间的幸福不会是长久的,波摩哪里知道,当她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的时候,灾难已开始降临到她身上了——
⑤ 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一条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
⑥ 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叨起树下的幼儿,刹时便无影无踪……
⑦ 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起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
⑧ 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31、 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
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体察民情,得到百性爱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祷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即十分听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尤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32、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33、 佛光普照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34、 佛教圣迹
佛教圣迹遍及南亚,东南亚与东亚,本图四幅照片为释迦牟尼诞生,悟道,初次传教,涅槃的四座圣塔。
上左:生处塔 在迦毗罗卫国,(今尼伯尔南部地区)林微园中。
上右:成道塔 在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元吉树下,据传,佛陀就是在此地悟道的
下左:转法轮塔 在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地区)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据说,佛陀于此地第一次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并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下右:涅槃塔。在拘夷那国(约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地区)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据传,佛祖就在此处逝世圆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不尽的历史长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东方的一大片辽阔土地上,释迦牟尼的香火绵绵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乃至东方文明史,大多数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辩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义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经,是蕴藏丰富的文化艺术的珍品。
今天,我们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这首先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曾经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巨大,甚至构成我们传统文化一部分,并对我们民族心理意识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佛教文化,我们当然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编者还根据佛经给每幅彩画配上了生动的文字说明,另外,对于佛教有关的小常识也作了一些介绍,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将是一个源远流长,其妙无穷的世界。
这类题材的画册,在我国属首次出版,我们希望读者在欣赏具有浓郁异国情调和宗教气氛的优美画面时,除增长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外,对其中的玄妙因素应有所理解。
本画册资料极珍贵,不仅可供从事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等工作的同志参阅,也是中外旅游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是广大青年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宗教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奥,编者学力不逮,谬误之处,恭请指正。
佛祖释迦牟尼,世界闻名
在中国各地任何一处佛教名胜之地,一年四季,千百万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仰面对着他的像,谁能轻易地拒绝它那震憾心灵的无穷魅力呢?它满面的摄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难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悦、宁静、庄严,何等的亲切、洒脱、超然!在这微笑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慈祥、仁爱,对人世苦难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脱、轻松,早就看破滚滚红尘,洞查人间一切烦恼?随你怎样猜想,你始终不容易忘记:这就是“佛”,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中国几千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如来”!
1、 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3、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6、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10、 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11、 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12、 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14、 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16、 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17、 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葉、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18、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台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国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19、 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葉,舍利佛、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20、 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喉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图中跪迎佛祖者即罗喉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喉罗、阿难、优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 採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採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贱为尤,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也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发(一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搏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也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丰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纲。
23、 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驽,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24、 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闍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醉象却昂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闍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25、 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为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6、 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著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念,这才可能达到没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的彼岸。
27、 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28、 普渡众生
① 佛陀带领摩诃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
② 国内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 毗闍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
④ 毗闍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 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
⑥ 毗闍先勤劳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性畜加添饲料。
⑦ 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闍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听了迦枼尊者的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 佛渡众生
① 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一人为生。
② 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
③ 后来,她与同村一个青年经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务。
④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
⑤ 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 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⑧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陀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30、 普渡众生
① 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丈夫虽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织,感情甚笃。
② 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③ 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她轻拍小儿子,幸福充满她的心田。
④ 但是,人世间的幸福不会是长久的,波摩哪里知道,当她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的时候,灾难已开始降临到她身上了——
⑤ 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一条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
⑥ 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叨起树下的幼儿,刹时便无影无踪……
⑦ 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起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
⑧ 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31、 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
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体察民情,得到百性爱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祷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即十分听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尤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32、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33、 佛光普照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34、 佛教圣迹
佛教圣迹遍及南亚,东南亚与东亚,本图四幅照片为释迦牟尼诞生,悟道,初次传教,涅槃的四座圣塔。
上左:生处塔 在迦毗罗卫国,(今尼伯尔南部地区)林微园中。
上右:成道塔 在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元吉树下,据传,佛陀就是在此地悟道的
下左:转法轮塔 在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地区)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据说,佛陀于此地第一次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并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下右:涅槃塔。在拘夷那国(约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地区)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据传,佛祖就在此处逝世圆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