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
1、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2、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4、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时,便突然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六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于1996年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沅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身)自回去(回避)。”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其实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
5、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6、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7、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靥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8、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是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9、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真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10、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样。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
Friday, May 28, 2010
婚姻是缘 ,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
婚姻是缘 ,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从佛教讲,可以将不好的缘分转为善缘。
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读诵《普门品》《心经》求佛菩萨加持你婚姻美满。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求妻得妻的什么道理呢?
所谓佛力其实也就是自力,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可以去祈求。但是有的时候求不应,为什么?非理,不如法,观音菩萨不管你。如果你真正是个男生,希望娶到一个好太太,能像文王的夫人太姒一样,将来能够生出圣贤人。不但是荣宗耀祖,而且能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世界和平,那观音菩萨就会帮你忙。你没有这种大愿心,菩萨不会管你的,那你就宿世的缘分是什么样的。
佛教讲因缘,因果通三世。世间种种皆是因缘果报。作为一种因果,种因的人是你,靠你的自力,而非哪尊菩萨能给予的。欲知今世因,前身做者是。欲知来世果,今身作者是。一切都在你的手中,靠自己去把握,努力。相遇也是前生缘。去珍惜,去加油吧有情人终成眷属。普门品说:称念观世音菩萨,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读诵《普门品》《心经》求佛菩萨加持你婚姻美满。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求妻得妻的什么道理呢?
所谓佛力其实也就是自力,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可以去祈求。但是有的时候求不应,为什么?非理,不如法,观音菩萨不管你。如果你真正是个男生,希望娶到一个好太太,能像文王的夫人太姒一样,将来能够生出圣贤人。不但是荣宗耀祖,而且能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世界和平,那观音菩萨就会帮你忙。你没有这种大愿心,菩萨不会管你的,那你就宿世的缘分是什么样的。
佛教讲因缘,因果通三世。世间种种皆是因缘果报。作为一种因果,种因的人是你,靠你的自力,而非哪尊菩萨能给予的。欲知今世因,前身做者是。欲知来世果,今身作者是。一切都在你的手中,靠自己去把握,努力。相遇也是前生缘。去珍惜,去加油吧有情人终成眷属。普门品说:称念观世音菩萨,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佛教看爱情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遇上触礁的爱情 然而,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说:“对不起!我已经遇到更适合的人,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你会不会觉得晴天霹雳?觉得自己被背叛、被抛弃了?
曾有位年轻男子,因为感情触礁,非常痛苦,他说:“如果是我要离开她,可能就不会这么苦,偏偏是她要离开我,而我不想离开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失恋的人,常常悲观地觉得生不如死:“连我最爱的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活下去做什么?”有时候甚至还会骂说:“哼!你不要我,我本来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无珠。”有时候在报上可以看到,有人为情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为情杀人,抱著「你让我这样痛苦,我也不让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对方杀了,甚至有的在杀了对方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对方不爱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舍,应该知趣地离开,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为对方带来困扰,也让自己陷入困境。话虽这么说,毕竟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一般的人,仍常常为情所苦,可见得要放下感情,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缘观化解爱恨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不仅是照顾别人,事实上,也是在保护自己。
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遗弃时,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归于尽,后来,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结新欢,铁定不可能再回头来爱她,于是便来告诉我,说她已经想通了:“既然因缘如此,为了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辈子了。”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像这个女孩所体会到的“因缘”,即是佛法当中“空”的观念,是最能够助人摆脱痛苦的。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一个美国弟子有了女朋友,然而,他却说他的女朋友太爱他了。就像俘虏一样,被关起来,不自由!
很多情侣往往会说:“我爱你爱得要死!”或是喜欢说:“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互相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爱”,都希望既要俘虏对方的人,也要俘虏对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动,还要控制他的心。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遇上触礁的爱情 然而,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说:“对不起!我已经遇到更适合的人,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你会不会觉得晴天霹雳?觉得自己被背叛、被抛弃了?
曾有位年轻男子,因为感情触礁,非常痛苦,他说:“如果是我要离开她,可能就不会这么苦,偏偏是她要离开我,而我不想离开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失恋的人,常常悲观地觉得生不如死:“连我最爱的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活下去做什么?”有时候甚至还会骂说:“哼!你不要我,我本来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无珠。”有时候在报上可以看到,有人为情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为情杀人,抱著「你让我这样痛苦,我也不让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对方杀了,甚至有的在杀了对方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对方不爱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舍,应该知趣地离开,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为对方带来困扰,也让自己陷入困境。话虽这么说,毕竟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一般的人,仍常常为情所苦,可见得要放下感情,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缘观化解爱恨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不仅是照顾别人,事实上,也是在保护自己。
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遗弃时,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归于尽,后来,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结新欢,铁定不可能再回头来爱她,于是便来告诉我,说她已经想通了:“既然因缘如此,为了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辈子了。”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像这个女孩所体会到的“因缘”,即是佛法当中“空”的观念,是最能够助人摆脱痛苦的。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一个美国弟子有了女朋友,然而,他却说他的女朋友太爱他了。就像俘虏一样,被关起来,不自由!
很多情侣往往会说:“我爱你爱得要死!”或是喜欢说:“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互相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爱”,都希望既要俘虏对方的人,也要俘虏对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动,还要控制他的心。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Thursday, May 20, 2010
三十六种富贵之人的心相
三十六种富贵之人的心相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反过来说,纵使他现在满脸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积德,经常起贪爱和憎恨的念头,那福相便会逐渐消失。所以,心是面相的枢纽,看相不如看心。
富贵之人的心相有三十六种:
1、明知当官辛劳,却仍然愿意为人民的公仆,服务大众。
2、做事刚柔并济。
3、欣慕善行,亲近君子。
4、有美好的食物会分送他人。
5、不靠近小人。
6、时常积阴德,给人方便。
7、从小能帮忙治理家务。
8、对来乞求的人,不生厌恶心。
9、克制自己,利益他人。
10、不促成恶事,不嗜爱杀生。
11、听到或遇见事情,心不惊慌。
12、与人约定,不会失信。
13、不轻易改变行持和操守。
14、睡前常静思自己的过失。
15、勇往直前,不耽心过去,也不为往事沾沾自喜。
16、不让人产生憎恨心。
17、不文过饰非,不掩饰自己的缺失。
18、为人做事圆融周到。
19、受人惠恩和帮助不会忘记。
20、心量广大。
21、不欺善怕恶。
22、怜愍救济孤儿、寡妇和急难的人。
23、不帮助强人欺侮弱者。
24、不忘故旧的情谊。
25、常做有益公众福利的事业。
26、不多说话,不打妄语。
27、得到别人的赠与,常心生惭愧。
28、谈吐井然有序,声音轻柔。
29、当别人正在言谈时,不插话。
30、时常谈论善事和别人的优点。
31、不嫌弃粗衣淡饭。
32、随时随地表现适当的方圆曲直。
33、听到善言善事,行之不倦。
34、了解别人的饥渴劳苦,而且时常加以体恤。
35、不挂念他人的旧恶与前隙。
36、故友有难,竭力济助。
做到上面三十六项,将来(或来世)便可以位极人臣,长寿善终。如果做不完全,则福祸相折;做得越少,福禄越差。做到三十项的人可以荣登刺史(相当于现代的省主席),做到十项以上的人,可以做上县令或辅佐官,做到五项或七项的人也会大富。(译自《命运在您心上》第二十六页)
一念仁善,顿改贫夭
裴度是唐朝人,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书糊口维生。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一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四点钟,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地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玉带,等我到了典,才发现遗失玉带。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于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他升任「博办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副行政院长),不久,又升为首相。他升任首相的经过非常曲折:裴度起初奉朝廷的命令,出使蔡州,向诸军宣达政令,回到朝廷后,裴度向朝廷呈奏攻取叛贼的书状。
王承宗和李师道等叛贼计谋阻扰蔡州的援军,因此暗中潜伏京师,刺死掌握大权的重臣,而且杀害了宰相武元衡。他们三度用剑袭击裴度,第一剑,砍断了鞋带,第二剑刺中裴度的背部,却只划破了他的内衣,第三剑轻微刺伤裴度的头部,恰巧他戴了毡帽,所以剑伤不深。正当叛贼追杀裴度时,裴度的随从王义,抓住叛贼而呼叫,叛贼回身用刀砍断王义的手,裴度才能逃脱。由于裴度逃走过于仓促,不小心掉落沟壑中。叛贼以为裴度已经死了,所以才舍离而去。
皇上说:「裴度能够脱险,全是天意(其实是他的福报)!」于是命令裴度为「淮西招讨使」,而平定了淮西的内乱,并且封他为「晋国公」,经常奉命出使边地诸国。四夷的君长,一定会询问裴度的年龄相貌,由此可见中国和夷族对他是多么敬畏和佩服!
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终表现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唐书》「裴度传」)
(评)裴度在香山寺拾获贵重的玉带,看见遗失玉带的妇女来了,才把玉带奉还她。那位妇女感动得流出眼泪,拜谢他,裴度笑着说:「你还是尽快回去救令尊吧!」后来精通面相和命理的人告诉他:「阁下积了阴德,前程万里,不是我所能预知的!」
裴度遇到叛贼,三度被砍杀而没死,这岂不是韩愈所说的:「盗贼砍不死,是神在扶持吗?」其实,这正是裴度良好的品德所造成的。
为什么裴度还玉带这件事能使他转短命为长寿,变贫*为富贵,而且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一个贪念。裴度的心比较清净,不但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于衷,即使生死的问题,他也能置之度外。他心量宽广,所以福德也广大。如果他真的以归还别人的遗物,心中一直庆幸自己拥有很好的德行,甚至向人大肆吹擂,那么他所得到的福报也就微少了。(《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反过来说,纵使他现在满脸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积德,经常起贪爱和憎恨的念头,那福相便会逐渐消失。所以,心是面相的枢纽,看相不如看心。
富贵之人的心相有三十六种:
1、明知当官辛劳,却仍然愿意为人民的公仆,服务大众。
2、做事刚柔并济。
3、欣慕善行,亲近君子。
4、有美好的食物会分送他人。
5、不靠近小人。
6、时常积阴德,给人方便。
7、从小能帮忙治理家务。
8、对来乞求的人,不生厌恶心。
9、克制自己,利益他人。
10、不促成恶事,不嗜爱杀生。
11、听到或遇见事情,心不惊慌。
12、与人约定,不会失信。
13、不轻易改变行持和操守。
14、睡前常静思自己的过失。
15、勇往直前,不耽心过去,也不为往事沾沾自喜。
16、不让人产生憎恨心。
17、不文过饰非,不掩饰自己的缺失。
18、为人做事圆融周到。
19、受人惠恩和帮助不会忘记。
20、心量广大。
21、不欺善怕恶。
22、怜愍救济孤儿、寡妇和急难的人。
23、不帮助强人欺侮弱者。
24、不忘故旧的情谊。
25、常做有益公众福利的事业。
26、不多说话,不打妄语。
27、得到别人的赠与,常心生惭愧。
28、谈吐井然有序,声音轻柔。
29、当别人正在言谈时,不插话。
30、时常谈论善事和别人的优点。
31、不嫌弃粗衣淡饭。
32、随时随地表现适当的方圆曲直。
33、听到善言善事,行之不倦。
34、了解别人的饥渴劳苦,而且时常加以体恤。
35、不挂念他人的旧恶与前隙。
36、故友有难,竭力济助。
做到上面三十六项,将来(或来世)便可以位极人臣,长寿善终。如果做不完全,则福祸相折;做得越少,福禄越差。做到三十项的人可以荣登刺史(相当于现代的省主席),做到十项以上的人,可以做上县令或辅佐官,做到五项或七项的人也会大富。(译自《命运在您心上》第二十六页)
一念仁善,顿改贫夭
裴度是唐朝人,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书糊口维生。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一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四点钟,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地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玉带,等我到了典,才发现遗失玉带。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于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他升任「博办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副行政院长),不久,又升为首相。他升任首相的经过非常曲折:裴度起初奉朝廷的命令,出使蔡州,向诸军宣达政令,回到朝廷后,裴度向朝廷呈奏攻取叛贼的书状。
王承宗和李师道等叛贼计谋阻扰蔡州的援军,因此暗中潜伏京师,刺死掌握大权的重臣,而且杀害了宰相武元衡。他们三度用剑袭击裴度,第一剑,砍断了鞋带,第二剑刺中裴度的背部,却只划破了他的内衣,第三剑轻微刺伤裴度的头部,恰巧他戴了毡帽,所以剑伤不深。正当叛贼追杀裴度时,裴度的随从王义,抓住叛贼而呼叫,叛贼回身用刀砍断王义的手,裴度才能逃脱。由于裴度逃走过于仓促,不小心掉落沟壑中。叛贼以为裴度已经死了,所以才舍离而去。
皇上说:「裴度能够脱险,全是天意(其实是他的福报)!」于是命令裴度为「淮西招讨使」,而平定了淮西的内乱,并且封他为「晋国公」,经常奉命出使边地诸国。四夷的君长,一定会询问裴度的年龄相貌,由此可见中国和夷族对他是多么敬畏和佩服!
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终表现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唐书》「裴度传」)
(评)裴度在香山寺拾获贵重的玉带,看见遗失玉带的妇女来了,才把玉带奉还她。那位妇女感动得流出眼泪,拜谢他,裴度笑着说:「你还是尽快回去救令尊吧!」后来精通面相和命理的人告诉他:「阁下积了阴德,前程万里,不是我所能预知的!」
裴度遇到叛贼,三度被砍杀而没死,这岂不是韩愈所说的:「盗贼砍不死,是神在扶持吗?」其实,这正是裴度良好的品德所造成的。
为什么裴度还玉带这件事能使他转短命为长寿,变贫*为富贵,而且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一个贪念。裴度的心比较清净,不但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于衷,即使生死的问题,他也能置之度外。他心量宽广,所以福德也广大。如果他真的以归还别人的遗物,心中一直庆幸自己拥有很好的德行,甚至向人大肆吹擂,那么他所得到的福报也就微少了。(《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